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水彩畫的淵源與發展演變

水彩畫的淵源與發展演變

在西方,從中古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水彩畫的雛形。早在中世紀,歐洲許多地區的畫家已經在用水和膠來調和顏色,繪製手抄本的插圖了。那些用透明或半透明顏料畫在羊皮紙上的作品可以看作是歐洲水彩畫的先例,早期水彩畫表現方法與色彩的運用還比較簡單,只是用水調配可溶性顏料作畫。

科特曼《水鄉》,早期單色水彩風景畫

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是水彩藝術大發展的時期,隨著透視學、色彩學原理的完善,在對色彩技法的不斷探索與突破中增強了水彩藝術的表現力,使淡彩畫從單調的色彩階段,發展到通過對不同天氣與光色間的色彩變化來裝飾景觀的階段。表現技巧的進步,對自然物象本質的認識與成長逐漸使水彩畫自成體系,進一步發展成為水彩畫藝術。

尤其在英國,一批藝術家們為水彩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使水彩畫作為一門獨立畫種真正登上了藝術殿堂,在世界藝術格局中佔有了一席之地。在這一時期,小柯仁斯、透納、科特斯、考克斯、康斯太勃爾和波寧頓等水彩藝術大師,使水彩的技法日臻完善與成熟。

在這些畫家中,威廉.透納(1775-1851)的作品,解除了線條與淡彩的束縛,以及傳統水彩對於形的固守和對於色彩的限制,使水彩走入色彩表現出新境界,成為水彩畫發展史上的轉折點。他的作品運用最豐富的色彩來表達外部光線的變化與空氣的效果,形成了明暗對比鮮明的印象主義格調,並具有詩意般的韻味,對法國和英國的印象派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將水彩畫也提到和肖像畫、歷史題材性油畫作品同樣的地位。

透納:《斯塔福德郡》

20世紀是繪畫觀念及繪畫技法發生突變的時代,形形色色的流派應運而生。美國、法國、德國、蘇聯等國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水彩畫家,各樹一幟,百花齊放。20世紀的英國水彩,從寫實主義傳統的技巧中加以發揚,精益求精,有獨到之處,生活氣息濃厚,分為寫實和帶裝飾性兩種風格。

現代水彩畫在美國發展蓬勃,成為新崛起的「水彩畫王國」,流派紛呈,畫家眾多,如大衛.理勒.米勒得、安德魯.懷斯、法蘭克.韋伯、查理斯.雷德等,他們大多致力於水彩技法方面的探討,特別是在技術手段和工具材料方面進行研究與探索,他們的作品大多色彩鮮明、生動活波。

格爾丁:《風景》

科特曼:《Croyland 修道院》

科特曼《duncombe公園的閘門》

安德魯.懷斯:《女子》

在中國,水彩畫起步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由於水彩畫與中國傳統水墨畫在材料和表現上有一些相似之處,即用水作調和劑,在紙本上作畫,用水、用筆的形式多有相似,其視覺情趣和東方民族含蓄委婉、抒情達意的審美心理相吻合,因此,西方的水彩畫傳到我國後便很快為大眾所喜愛。

水彩畫在我國的繁榮,始於民國初,在蔡元培的倡導與扶植下,出現了一批依照西方美術教育的模式進行教學的美術學校,聘請國外教授來華授課,以寫生的方法傳授素描、油畫,從而也推動了水彩專業人才隊伍的壯大。先後培養了王濟遠、潘思同、李劍晨、華宜玉等一批有影響的水彩畫家,他們對中國水彩畫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明國以後,除公立美術院校,還建立了不少私立美術院校,如上海美術院、私立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等,這些新型美術院校是我國本土現代美術教育的基礎,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畫家,如關廣志、冉熙、楊廷寶、楊雲龍等。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加大對文藝創作的支持與投入,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文藝創作營造了較為寬鬆的文化氛圍。一批有著深厚的專業基本功及良好藝術素養的藝術家,走進美術院校任教,以學校為中心的「藝術家——教師」的美術教育體製得到加強和發展,為新中國的水彩藝術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代表性人物有關廣志、李劍晨、潘思同等,他們的作品在西方寫實傳統水彩畫的基礎上,還被注入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調和藝術韻味,並表現出極強的民族化的藝術特色。

潘思同:《蘇州河的早晨》

李劍晨:《人民英雄紀念碑之晨》

華宜玉:《廟宇》

蕭淑芳:《丁香花》

徐詠青:《水浪衝起》

關廣志:《玉泉山琉璃塔》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的增加,中國水彩畫家在吸收西洋傳統技法精華的同時,將自己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生活理念融合其中,不斷探索,尋找著水彩畫發展的新方向,水彩畫逐漸從單一的傳統模式向多元化的現代形態轉變。

今天,水彩畫藝術在「全球化」大文化的背景下,創作面貌更加豐富多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旌城蝸牛 的精彩文章:

國畫基礎講堂:芙蓉花的畫法
國畫基礎講堂:芍藥花的畫法

TAG:旌城蝸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