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興兵伐吳,為何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猛將?原來真不怪劉備

劉備興兵伐吳,為何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猛將?原來真不怪劉備

劉備興兵伐吳,為何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猛將?原來真不怪劉備。

自赤壁之戰結束以後,孫權繼續盤踞江東,劉備慢慢發展起來並得了荊州、益州兩地,曹操依然佔據北方。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蜀國名將關羽發動了對曹魏的進攻。戰爭初期,關羽一路勝利,並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然而就在關羽節節勝利之時,荊州後院失火:由於關羽抽調荊州大部分兵力去了前線,故而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

丟失了荊州這個根據地的關羽突然來了個兵敗如山倒:南郡太守糜芳倒戈東吳,魏將徐晃連破荊州大營,關羽手下士卒軍心動搖。結果名震天下的蜀國虎將關羽落了個敗走麥城,後被吳兵擒殺的下場。關羽與劉備情同手足,兩人之間幾十年的深厚兄弟之情使得劉備決定起傾國之兵前去報仇,結果後來落了個慘敗。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並起了傾國之兵前去討伐吳國。歷史上劉備在討伐吳國的戰爭中只帶了張南、馮習、傅彤、吳班等二、三流將領,卻沒有帶趙雲、魏延、馬超等一流猛將,特別是智謀人士諸葛亮,結果劉備落了個兵敗白帝城的悲劇下場。那麼劉備為何不帶趙雲、魏延、馬超等猛將呢?原來真不怪劉備。

劉備是白手起家的典範,得來的江山來之不易。公元219年,劉備做了漢中王,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漢中是益州的北面門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魏延鎮守漢中責任重大,因此不能隨便調動,萬一派其他人守漢中,一旦魏國來攻,也許漢中就守不住了。而馬超雖然勇猛,可是卻也要防守蜀國要地,擋住魏國。因此這兩人不能輕易派出去伐吳。

蜀國名將張飛卻在劉備出兵前夕因急於報仇被手下范強、張達殺死;趙雲從長遠的戰略目光出發以「國賊乃曹丕,願陛下以天下為重」來勸阻劉備伐吳,因而被留在江州督辦糧草,成了後勤人員;智謀人士諸葛亮也不贊成劉備出兵伐吳,故劉備留其鎮守蜀國。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劉備還算公私分明,因為他留下了馬超、趙雲、魏延、諸葛亮等人也是為了以防魏國偷襲,可以說他雖然急於報仇還算比較理智,至少沒有傾巢而出。

總體來說,劉備伐吳慘敗有許多原因,比如兵力上不佔優勢:蜀兵4萬,吳兵5萬。其中一點比較重要:劉備伐吳沒有帶一流將領去前線。《三國演義》上說有前鋒大將黃忠、張苞、關興等猛將,其實歷史上這些人並沒有參戰。黃忠病死於公元220年,而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後才伐吳;至於關興、張苞正史上沒有關於他們參戰的記載。所以這些猛將沒有隨劉備出征吳國。

綜合歷史來看,劉備興兵伐吳,不帶馬超趙雲魏延等猛將,並不能怪劉備。由於這些人要防守戰略要地,因此劉備才帶了二、三流武將前去報仇,從而兵敗白帝城。

(資料來源於《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鏟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如何書寫我們:不在於我們怎樣定論,而在於世人怎樣定論
春節臨近,年味漸濃,山東這幾個地方的民俗你知道嗎?

TAG:鏟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