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去魯迅化」是在去什麼

「去魯迅化」是在去什麼

【註: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在高中語文教材的最新版本中,他的文章連續多篇消失。為此反對者擔心青少年在上語文課時會缺失人文理想,支持者認為新時期作家的作品更具當下價值。所以他的去留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

當然,這個人就是魯迅先生,近年來人們對於魯迅的爭議依舊不斷,而且愈演愈烈,甚至衍生了一個新詞:「去魯迅化」,那麼「魯迅」應不應該去掉呢?魯迅,一代文豪,其在當代文學中的地位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眾所周知,余華、莫言包括閻連科都曾坦言受魯迅影響頗深,由此可見魯迅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之高,至今無人撼動。

魯迅的代表作之一《狂人日記》 ,也是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小說之一,其文筆猛烈在其逝世多年,還依然影響高遠。

寥寥幾十個字,就讓人心中一沉,神思飄忽,晃眼間,竟已三十多年。再往下看時,氣氛霎間緊張起來。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正所謂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時。魯迅先生用僅僅百十字,就把故事的氣氛、場景輕鬆鋪設,一切都表現得淋漓盡致,試看當今文壇,又有誰能將語言如此高度精鍊的濃縮成一句話?

魯迅的語言功底固然了得,但語言背後正是他的「中的」之處,「去魯迅化」的人認為: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思想深奧,只看到了歷史裡與現實皆是「吃人」,他寒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已經不再適於當下!

是這樣的嗎?作為我國第一個使用白話文寫小說的人。作為「第一個」,用他自己的話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然是滿口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即便當年再怎麼流行,也難經得住時代的磋磨,如今在時代的洪流下,沿海發達地區漸次將「魯迅」搬下教科書。

中國文言藝術發展數千年,突然改用白話文,魯迅的白話文小說及其他文章讀起來過度的雖然很好,可是稍有不順,仍然要面對被近年快速發展的閱讀習慣給刷掉。但魯迅文章中的思想內涵卻是永不掉隊的,永遠充滿了新鮮,充滿了激勵,充滿警覺。

而「去魯迅化」,似乎去的正是他思想深奧以及語言繁複!可是從小接觸魯迅作品的70、80、90後們或許難以想像,教科書上沒有了「魯迅」,是個多麼可惜的,影響集體回憶的碎夢。

漢語文學是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佔有一大片領地的語言藝術,然而並未在世界文學思想上擁有最廣泛的影響力。不過近些年也僅僅只有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閻連科獲得2014年卡夫卡文學獎、余華獲得1998年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可這些人又都是怎麼看待魯迅的呢?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莫言對魯迅的喜愛不言自明,莫言曾坦言;願意用自己所有作品來換魯迅的一部《阿Q正傳》都換不來,就拿莫言被世界熟知的魔幻現實主義寫作手法,人們都詬病說莫言獲得諾獎是因為他這一寫作手法模仿了拉丁美洲,其實不然。

當被問到他對魯迅的看法時,莫言直說;

作為當代在海外影響力並不下於莫言的作家余華來說,他最敬佩的作家就是魯迅,在一定程度上魯迅還是他的啟蒙老師,甚至在文學評論界里余華都是魯迅文學思想的繼承人。

余華對魯迅的感情,完全來自於一個後人對前輩的學習。當余華的《活著》被傳頌開來時。人從中瞥見福貴竟和孔乙己是何其的神似。為此余華曾在新書發布會上接受採訪時表示;

2016年前後,瑞典漢學家馬躍然的弟子來中國考察,都很推崇閻連科,並且文學界也一致認為,閻連科將是繼莫言後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當閻連科逐漸成長為世界名作家時,人們突然將目光轉向這個「神實主義文學大師」。從他塑造的藍四十以及炸裂村民形象上,竟然清晰洞見了魯迅文學的影子。後來人們普遍認為閻連科才是最像魯迅的作家,讀遍閻連科的人,也不難發現,其實他所設置的人物形象幾乎活脫脫從《彷徨》和《吶喊》中牽引下來。

可是面對社會上沸沸揚揚的「去魯迅化」之聲,不知讀過「閏土」的人又作何感想?

圖片源於網路,文章原創,歡迎關注!

【註: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沛萍講玩遊戲 的精彩文章:

君臣本應相敬如賓,為什麼和珅卻獨得乾隆恩寵?原來如此啊

TAG:沛萍講玩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