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修養到什麼境界,才算有道德的人?

南懷瑾老師:修養到什麼境界,才算有道德的人?

南懷瑾老師:修養到什麼境界,才算有道德的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修養到什麼境界,才算有道德的人?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嘩》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他說:老師啊,你今天大概感冒了,你講些什麼話啊!孔子說了兩句話回答:「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中國文化思想,包括文學、政治,尤其講中國哲學思想,莊子用文學境界來描寫。這兩句話很啰嗦啦!代表人的見地、見解,所謂智慧之學,我們現在不講道啊,是講道以下的第二義。

他說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東西,任何一個人,「自其異者視之」,如果你戴了有色的眼鏡來看,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的話,你的觀念觀點都不同。我們人體的內部,肝跟膽連在一起的,可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呢,肝跟膽,猶如楚國跟越國一樣。用春秋戰國的形勢來比方,楚越互相爭強爭霸,兩個地區不同,國家國勢也不同。拿現在來講,猶如蘇聯跟美國一樣,雖然都是白種人,中間有很多的矛盾,有很多利害的關係。「自其同者視之」,站在一個統一的觀念來看,換一個角度來看,「萬物皆一也」,萬物是一體的,就是一個。

換句話說,人生也好,道也好,每一個人只抓住了一點,蒙蔽了自己的智慧,如果這樣去看形而上的道,看形而下的萬物,那就糟了;因為各有各的見解,越看越生氣。如果得了道的人,從超然的立場,從另外一隻智慧的眼睛來看,則天下的萬物皆是一體,都很可愛,都同我自己一樣,沒有什麼分別。怎麼叫做得道呢?就是佛學所講的,得道人的智慧,叫做無分別智。如果用有分別的觀點來看呢,肝膽就是楚越,我們把他們看成冤家;假使用無分別智來看呢,矛盾的東西,都不矛盾,都是同一的。因為孔子認為常季不懂,再進一步給他解釋道理。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夫若然者」,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就懂得修道了,懂得了道德。莊子在傳道,而且借用孔子的嘴巴在傳道,在說真正的修養,也就是孔子修道的工夫。「不知耳目之所宜」,你能夠每天忘記了耳朵,忘記了眼睛,不被聲色所轉,不被外境所誘惑;譬如在座很多學佛打坐的,老實講,你儘管在那裡打坐,你還是被聲及色這兩個東西牽著的。耳朵聽聲音,不是指這個耳朵,而是喜歡聽的習慣;所以念咒子有各種聲音出來,因為習慣喜歡聽聲音。另一個是好色,閉著眼睛打坐,雖然不看外面,仍然看著前面黑洞洞的,白茫茫的,你還是習慣在看。

你能夠忘記了聲色兩種外境,忘記了耳朵眼睛的用,然後也不要盤腿打坐,到這個社會上張開眼睛,張開耳朵,忘記了眼睛所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聞聽到聲音,不是聽不是看,但是都知道了。也都看見,也都聽見,但同你的心理都不相干,就是「不知耳目之所宜」,忘記了聲色耳目。

那麼你的心在哪裡?「而游心乎德之和」,心境永遠是平靜、安詳的,不因外在的聲色而擾亂了你的心境。如果看到某人就生氣,看到某人就歡喜,都不對,那是被眼睛騙了;說得好聽就好高興,罵你就好生氣,那是被耳朵騙了,就是不能得其和。「游心乎德之和」,你的心境是永遠快樂安詳,遊戲於這個世界,就是道之用。這樣你就不一定要去盤腿了,可以兩條腿站起來沒有關係,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走了;不然的話,就同王駘一樣,兩條腿要鋸掉了,坐在那裡。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所以,修養到像王駘先生一樣,他看世界上一切的東西,無分別,好的跟丑的,一樣的都很好,既沒有好看,也沒有難看。你說他看到了嗎?看到了,可是心中無分別,很和怡,很安詳,很平和。而且看萬物「視其所一」,他只看到了這麼一個東西,沒有美醜、善惡、是非的分別,都是一體。「而不見其所喪」,他沒有看到任何的缺點,也沒有看到任何的優點長處。你認為他是殘廢沒有腿,但他忘記了自己有沒有腿,他照樣無腿可以走路,有神足通了。你看莊子引用得很怪吧!實際上打坐盤腿的,就正好沒有兩條腿,然後工夫也到了忘腿了;心境能夠修養到這個工夫時,無腿也可以走路,就是佛家所講的神足通。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孔子的這個學生很難教,上一層的談話他不懂,孔子用下一層第二義的談話,總算把他教開悟了,常季總算懂了。「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常季說我懂了,他開悟了得了道了,他見到了自己本來的面目,認識了自己。我們人活了一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我們儘管能夠想,能夠用,但是我們那個能想的是什麼?當我們睡覺時,我們那個自己是什麼?這個肉體不是我耶!這是假借來用的。他說老師啊,我現在懂了,他已經悟了道,因此他有智慧的成就了。「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他明心見性了,他總算找到自己的心,因此他善用他的心了,「以其心,得其常心」,得了自己真正的常心了。這個心是永遠不變的;也無所不在,無所在,這個心他把握住了。「物何為最之哉?」因此萬物對於他不相干,也不會動搖他的心了。好像常季也悟了孔子這一番話,孔子也是教他,人能修養到不為眼睛所騙,不為耳朵所騙,此心永遠安詳,在這個世路難行之中,很幸福地行去。這就是道的用,就是德,修養到這個境界,才算有道德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大學》原文誦讀·第四
古訓:乾淨,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