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繼續說這本《人物誌》,除了前面面說得這些深入觀察的方法,我們還經常能聽到許多古代故事,就是只看一眼,就分辨出人才甚至前途命運來。曾國藩就留下了很多這類故事。東晉名臣褚季野,就以善於觀察人物著名。他拜會太尉庾亮時,想和庾亮手下的名士孟嘉見一面。庾亮就指著滿座文武說:他就在座,你試著找找看吧。褚季野觀察了一會兒,就指著孟嘉說:「這一位稍有不同,應該是他吧?」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古人,尤其是在魏晉時期,會那麼重視人物的外形氣質,簡直達到了「外貌協會」的程度?

前面說了,《人物誌》的基礎理論是,人的稟賦是由先天決定的。那麼,人的精神活動寄托在形體中,一定會表現出來,投射到容貌和性情上。

在那時候,外在標準到底有多重要呢?重要到《人物誌》開篇第一章,就只講這一件事。本書把外在具體稱為九征,就是由五行表現出來的九類生理素質。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在不同的時代,人類按照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來解釋世界,形成觀念。以貌取人的用人原則,在當時可以說是「科學用人」。當然,科學這兩個字是要加引號的。具體的方法,我就不細說了。只講一件同時代的相關記載:這件事就發生在東晉,當時有個權臣王敦,大約比劉劭晚兩代人。王敦少年時,就有人對他說:「你的眼神像胡蜂,只是現在沒有發出豺狼一樣的聲音。你將來一定會吃人,但也被別人吃掉。」果然,王敦後來發動了叛亂。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從《人物誌》對人才的劃分里,我們能得到一個結論:多數人都有某種才能,只是強弱不同,即便不是兼才,也能算偏才,都是可以使用的。所以,問題就在使用者了——用錯人,聽著好像是用了錯的人,其實完全是用人的錯。總不能指望他自己跑到上級面前承認配不上這個崗位吧?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要說用人,三國的三位君主,都是罕見的高手。其中,曹操擅長權術,孫權擅長恩義手段,而劉備人格魅力特別高。他在平原縣當縣令時,居然連派來的刺客都能感化。

他們三個人識人用人,都是既準確又大膽的。劉備可以把一大批敵對過自己的人,放到險要的崗位上。而孫權總能找到不同類型的軍事統帥,既能從普通階層里提拔魯肅,也能從一般士兵里提拔呂蒙。以至於曹丕隔江感嘆:「長江那邊有能人把守,不可謀取!」《人物誌》對使用人才的觀點,很多就來自於對這些君主的總結。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比如說,有人說能做大事的人才,是做不了小事的。劉劭認為不是這樣,能治理天下的大才,同樣能做好小事。問題在於,不能浪費才智超群的人才去做小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是充分使用人才的首要原則。

另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也可以具體到一個企業,一個項目,會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所需要的人才和組合也不同。相應的,選任的原則也就要調整。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還有就是協調問題了。處理下屬之間的分工和配合,是君主或者決策者的主要任務。一般的人才都是偏才,我們前面說了,他們很難認同其他類型人才的意義,相處起來不見得愉快。這就需要來自上層的調和。

為什麼總是說君主不該有個性呢?這裡就有意義了:有個性就會有偏向,就給了別人投其所好的機會。君主看上去平淡無味,才能公正裁決。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既然說到了人才之間的分歧,我們最後再來說說,作為被調解者、被使用者的注意事項。

劉劭說,不管是為了培養美德,還是出於官場的自保,最好的辦法是不自誇、懂得退讓。居功自傲的人,喜歡到處誇耀自己的才能,處處壓別人一頭。他們的位置,會被別人覬覦;有了功勞,會引來誹謗;遭到挫折,會有人落井下石。他們和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競爭一個位置,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雙方筋疲力盡,那個位置卻被後面的人拿走了。而懂得謙恭退讓,能甘心降低站位的人,反倒常常會因此獲得順利提拔的機會。

三國時的奇書《人物誌》,告訴你為何古代選人才會「以貌取人」

這個道理,在一千八百年後的中國,應該也是好用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學歷史 的精彩文章:

槍械欣賞系列,世界經典名槍,這次是手槍登場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