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談多爾袞和孫之獬的「留頭不留髮」政策,不同時代的不同意義

淺談多爾袞和孫之獬的「留頭不留髮」政策,不同時代的不同意義

文: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提到愛新覺羅.多爾袞,大家都知道他是赫赫有名的軍事政治家,說到多爾袞他爸,可能朋友們也不會感到陌生,他爸就是清朝的先驅開創者努爾哈赤。多爾袞作為努爾哈赤排行十四的小兒子,深受努爾哈赤的喜愛。他爸死後,經過眾人推舉八兒子皇太極即位,並開始大興建設,發展生產以此來振興大清,以顯示功德政績,為後人所稱道。古語中就有記載,如是說道:「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多爾袞,作為一個歷史上傳奇的縱橫風雲人物,必然是一位歷史上無法忽視的存在,歷史上對於多爾袞這個人有褒有貶,有人說他性格豪放,如曾子所說的那樣,可以做到托六尺之孤,也可以寄百里之命,多爾袞心系皇太極,幫助皇太極收復中原,可以鑒定為真正的君子。不過也有人貶他,覺得多爾袞的一生太過於委曲求全了,就算是曾經輝煌,終究還是逃不過政治的篩選,他的死因也是不明不白的,後人也不敢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摔馬而死,還是失望至極以至於縱慾過度,或者只是殘酷的政治清洗,對於這些猜測的真實性我們自然是無從考證。

淺談多爾袞和孫之獬的「留頭不留髮」政策,不同時代的不同意義

拋開這一層不說,我們回顧多爾袞的一生,可以肯定的是他必定是個念感情的人,也是個胸懷抱負。從攝政王到助力遷都北京,統一大業的道路上他很清楚的知道誰是敵人。雖然有很多朋友可能都會感到疑惑,為何多爾袞擁有著權利與能力,為何卻不像常人那樣走上稱帝之路,我們對此進行深度的理解,或許對於他而言,與其和兄弟間為了高位爭得面紅耳赤,兵戎相見,倒不如一統中原,改造漢族來得更加酣暢吧!就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爾可惑我志哉」。人生數載,江山再大,也終究抵不過歲月滄桑,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千秋萬代,史上有名。

淺談多爾袞和孫之獬的「留頭不留髮」政策,不同時代的不同意義

回首漢化的過程,有一項實行的措施,極易吸引我們的眼球。官員孫之獬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主張,隨後多爾袞下令:「文武軍民一律剃髮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我們不否認這其中有點舔著臉想要討好多爾袞的成分在裡面,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原人來說,這項舉措讓他們尊嚴盡失。說誇張點讓他們剃髮甚至要比讓他們去死還要痛苦,畢竟從小就接受著血緣父母的耳提面命,兒女之膚血皆來源父母,不容隨意褻瀆。

所以可想而知當時的中原人是有多恨孫之獬,孫之獬本人雖然由於剃髮乞降而獲得了暫時的苟且安逸,但是他卻不知道未來有多麼恐怖的遭遇正等待著他。據史料記載:「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多爾袞對於孫之獬提出的建議尚覺得可行,下令從之,此後「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孫之獬將自己置身於兩難的境地之中,一方面受到了漢臣的鄙視不滿,另一方面又不符合禮儀規範,同樣難以融入滿臣的交際圈之中,當時的面孔及其狼狽不堪,非常符合那句古語所描述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後者之後只能是自食其果,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即使是已經倉皇告老還鄉,卻被拎出來斬首示眾,最後落了個暴屍通衢的慘淡下場。世人對於他並沒有太多的同情,剩下的只有痛恨,並且還在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中長舒一口氣,痛快的報復了孫之獬的卑劣。以此來感傷歷史上所記載的痛苦歲月:


「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髮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為滿飾也,不容。於是羞憤上疏。」

淺談多爾袞和孫之獬的「留頭不留髮」政策,不同時代的不同意義

後人對於孫之獬無疑都偏向於痛罵鄙視,不念前朝僱主恩德,歸化新主保全性命暫且可以原諒,畢竟有歷史抉擇的成分在裡面,但是趨炎附勢的獻媚求富,就實在是苟且偷生,違背道德底線了。並不會為他換來前程錦繡的官位大道,反而身陷進退尷尬的境地之中,說不上是千古罪人但也是遺臭萬年,死得其所了。

孫之獬死後被再次肢解暴屍,雖然想想就讓人不忍唏噓,直出冷汗。若干年後他的墓還被盜墓者掃蕩挖空,我們只能說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吧!從他自己所作的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或許也料到了自己的悲劇,詩句如下:


「石頭王氣藉公揚,突爾縣車鬢未蒼。供茹芝探四皓紫,欲分金乏雨疏黃。勒名鼎上蟲魚瘦,賜浣湖中煙月長。只恐東山棲不穩,九州轉運苦戎羌。」

古語這樣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特別是在那個儒家學說盛行的年代中,人倫孝悌被擺在神壇上供人朝聖,已經成為深入漢人血液中的文化根基,甚至在現代,都仍然散發著歷史的余香魅力。你可以限制物質財富,但是世人對於文化的渴求感念卻無法拔根而起,那種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是可以綿延數千年而長久不散的,那些類似於孫之獬的人似乎都成為世人所唾棄的對象,而那些改革除新布舊,棄其糟粕的人成為了謳歌的對象,雙方分屬於不同的歷史間隔陣營之中。

淺談多爾袞和孫之獬的「留頭不留髮」政策,不同時代的不同意義

從中帶給我們的啟示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各民族融合併不是一段短期淺嘗輒止的時間連續,而是外在引導加上內部包容共鳴的餘音瑟瑟,我們都承認多爾袞統一中原的豐功偉績,也承認他個人的政治謀略,拋開大家所關注的他與孝庄皇后的隱情端倪不談,我們將他奉為歷史演進道路上的推動者,在浮沉中上演著胸懷猛進。

從多爾袞所處的歷史角色來看,他同意孫之獬的主張無可厚非,畢竟統治階級的嚴重充滿著利益的權衡時弊,再加上滿人的身份促使他在短期內很難產生文化上的共鳴。有時候我們也許也會試想,倘若歷史中沒有孫之獬的出現,那麼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會不會少了一些演進中的曲折嘞?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歷史的趨勢早已註定,暴動也好,舉措也罷,死傷殉葬都好,無非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的產物於遺留,同時又輔證出歷史有弊有利的大道之源。

而與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而言,要永遠高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經典旋律,也要從中吸取歷史經驗,像古人所說的那樣:「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雲煙中看清民族未來的發展之路。

歡迎大家評論指正點贊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只對歷史進行最深刻的剖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關羽明明左臂中箭受傷,為什麼華佗治療右臂?原來另有原因

TAG: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