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很多實體書店已經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很多實體書店已經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賣咖啡的話,一天流水有2000元,至於賣書,一天也就是200元,兩者基本是一比十的關係。」一位來自北京的實體書店經營者如是說。

他所在的書店已有30多年歷史,雖然很想「好好賣書」,但目前只能靠賣咖啡維持生存。

老店員說,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該書店有著「響噹噹的名氣」,「最紅火時,不算批發,光一天的零售量就能賣到三四千塊」。

據《全球背景下的中國圖書零售市場》顯示:2018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11.3%,實體書店的零售額卻同比下降6.69%,全年僅321億元,不足圖書行業零售總額的36%,相當於「雙十一」這一天的全網銷售額的10%。

湖南嶽麓書社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如今實體書店是一個小行業,和鍋具市場差不多。」嶽麓書社是出版界名社,其下屬書店頗有口碑,可如今「天氣不好時,一天才來一兩位顧客」。

實體書店經營難,且越來越難,這是全球各地都在發生的事,尚無有效應對方案。

奇怪的是,據2019年中國書店大會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實體書店「擴張速度驚人」,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達4.3%,有的連鎖書店一年新增店鋪超100家。

進入2019年,該勢頭仍強勁,越來越多的「最美」「高顏值」「豪華」實體書店湧現出來。

一位書業經營者表示:「反正我們的實體店都在賠錢,至於為什麼還有人投進來,可能是資金太多了,總得找個項目吧。」

另一位書店經營者則認為:「不奇怪,現在投資實體書店能賺大錢,只要找到竅門。」

經營實體書店,比想像的更困難

實體書店經營之難,出乎許多人的預料。

一位實體書店店長算了一筆賬:賣一本書,利潤僅5元左右,在北京,雇一名合格書店員工,每月成本至少是5000元。這意味著,人均每月賣掉1000本書才能持平,可在他的店,人均每月只能賣掉100—200本書。

況且,很多書的零售利潤還達不到5元。比如大社、名社的長銷書,進貨折扣在6.2—6.8之間,而書店為促銷,會給金卡用戶7.5的折扣、銀卡用戶8.5的折扣,兩相比較,幾無盈利空間。

兩年前停業的「七樓書店」總經理黃平說:「開實體書店,最多只能做到微利,年回報率能有5%,就算很不錯了。我們當年能盈利,一是房租特別便宜,二是我們同時經營著中國圖書網,大大節省了成本。如果沒有中國圖書網,每月至少要增加1萬元進貨成本,那麼我們也無法盈利。」

「七樓書店」關張時,書迷們在網上哀嘆惋惜,多家媒體曾予報道。可事實上,即使是「七樓書店」經營的頂峰階段,平時也很少有顧客。只是書店每季度會辦一次促銷活動,折扣極低,能吸引一些讀者,活動期間的銷售額竟佔全年的70%—80%。

湖南嶽麓書社的工作人員表示:「過去還有一些老書迷,我們稱他們是藏書家,他們會常來書店逛逛,如今連這樣的人也很少了。」

經營難,則堅持下來的實體書店多屬兩種情況:

其一,有情懷,只要賠錢不多,就不放棄。

其二,以此為窗口,展示企業形象。

為什麼讀者不逛實體書店

對於實體書店經營難,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版本。

實體書店經營者的解釋版本更多強調人的因素:在新技術衝擊下,讀者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巨變,從讀紙質書,轉向讀電子書,實體書店成了無本之木。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術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實體書店衝擊相對小。調查顯示,2018年,67%的美國成年人稱他們在過去的12個月里讀過紙質書,只有26%的人說他們讀過電子書。

差異來自不同的市場環境。

「在美國,一本新書的價格可能高達60—70美元,讀者通過網路購買,不僅享受不了多少折扣,且難快遞到戶,快遞的速度也慢。」一位實體書店經營者表示,由於保證了合理利潤空間,所以歐美書店雖面臨困難,仍能正常運轉,是閱讀文化的主要推廣者。相比之下,國內圖書零售利潤空間小,實體書店無力去培育紙質書閱讀氛圍。

在原有市場發展不充分前提下,新技術往往帶來消費習慣的改變,而非市場升級。

「如今有的書定價奇低,比如一套公務員教材,書里印上二維碼,讀者用手機一掃,便可以聽收費課程,出版方靠這個賺錢,不指望賣書,只要能收回紙價就行。」一位書店經營者說。在他看來,類似操作正日漸普及。

其實,在閱讀習慣改變的背後,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重要原因——房價上漲。

「員工租房,每月需1500元左右,有了這個壓力,他對工資的要求會更高,最終還是轉嫁到實體書店的頭上,抬高了運營成本。」一位經營者表示。

此外,把紙質書買回家,還要佔空間。一本300頁的普通書籍(16開,尺寸為260X185mm),約佔0.001立方米的空間,以房高3米,每平方米6萬元計算,這本書所佔空間的價值已近20元。這意味著:買紙質書不僅要付出購買成本,還要付出佔地成本,讀電子書更契合經濟理性。

實體書店究竟需要什麼

對於實體書店經營難,還有另一種解釋版本,即:店面租金高。對此,各級政府予以高度重視,給予實體書店較多優惠。

黃平表示:「如今只要是家像樣點的實體書店,都能享受到非常優惠的租金,甚至全免租金,從扶持力度看,確實非常大。」

扶持是好事,但也會帶來三個問題:

首先,實體書店習慣了扶持後,一旦沒有了扶持,該怎麼辦?

其次,扶持的針對性如何?

其三,如何防止實體書店濫用扶持?

「在一些投資人看來,開實體書店等於開免稅的咖啡店、飯館,且實體書店規模越大、裝修越漂亮,減免房租就越多,得到的補貼也越多。這就是說,只要把故事講好,就可能掙到大錢,如此好事,資本當然不會放過。」一位書店經營者表示,這是引發「實體書店熱」的重要原因,但未必能契合普通讀者的需要,因為讀者更需要深入社區的中小書店,而非大賣場中的豪華書店。

給予扶持後,管理部門會對實體書店提出具體要求,確保足夠的圖書經營空間,但仍有行業中人表示擔憂:「一些實體書店提供餐飲服務,卻未辦理相應的執照,安全衛生的問題怎麼保證?監管部門來查,他們就說,這些都是內部使用的,不對外營業。如今全社會都在提倡閱讀,公眾在監督實體書店時,往往比較寬鬆。就我所知,一些實體書店正在鑽這個空子。」

黃平認為:「其實,實體書店最大的投入是在人才上,有了人才,才能把經營做好,房租並不是最主要的投入。」

與減少租金相比,一些實體書店經營者更希望能規範網路圖書銷售的折扣,確保合理利潤空間。對實體書店業來說,這本是老生常談,卻至今未引起公眾的足夠重視。一位店長說:「媒體很少能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所需要的扶持,也很少能被報道出來。」

靠「新零售」,就能突圍嗎

以2016年10月為始,「新零售」成為熱詞,它源於馬雲的一次講話:「純電子商務時代即將結束,未來十年或二十年,只有『新零售』這一說。」

在實體書店行業,越來越多的經營者在關注「新零售」。其實「新零售」的定義是什麼,至今無定論,人們只是模糊地達成共識:從賣商品,轉向賣服務,賣消費過程。換言之,過去讀者來實體書店是為了買書,現在是為了享受買書的過程。

「新零售」給了實體書店以借口,可以坦然去經營文創產品、咖啡、餐飲等,或操作各種讀書活動,可實際效果究竟如何?

在北京新聞書店工作的張程發現:「幾年前,我們辦一次讀書會,來30—50位讀者很正常,如今辦一次,很少能達到30人以上。」

讀者參與少,因民間讀書會正在「瘋狂成長」中,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達幾十萬家。一位參加過全國讀書會峰會的書店經營者說:「許多民間讀書會是為了盈利目的,所以良莠不齊,許多讀書會的負責人根本不讀書。這就像割韭菜一樣,紙質書讀者的基數就那麼大,大家都來收割,所以實體書店辦的讀書會越來越難運作。」

黃平表示:「實體書店賣咖啡、餐飲,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它未必適合所有經營者,關鍵看你有沒有這方面能力。人能搞懂一個行業已經很難,要搞懂兩個行業,那就更難。現實是,我看到很多經營者連書都還沒賣好,又去賣咖啡,自然是咖啡也賣不好。」

黃平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新技術衝擊下,不僅實體書店不好乾,所有零售業都面臨困難,賣服裝的小店也遭遇了生存困難,它們是不是也要轉去賣咖啡呢?

「混合業態」是雙刃劍,一方面,它增加了實體書店的收入,另一方面,它也會使實體書店定位變得更模糊,從而喪失專業性,真到了這一天,實體書店的存在意義又是什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綠皮書》:這是一篇乖學生寫的範文,沒毛病,可也沒有靈氣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