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來為什麼不封沙僧為佛?

如來為什麼不封沙僧為佛?

沙僧是吳承恩筆下取經團隊中的主要成員之一,也是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之一。他原是天界的捲簾大將,因在蟠桃大會上失手打碎琉璃盞(原著中稱玻璃盞),被玉帝杖刑八百後貶下凡間,在流沙河中受罪。後得觀音菩薩提攜與教化,拜唐僧為師,西去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修成正果,被如來封為「金身羅漢」。

沙僧既然已經完成了取經大業,修成了正果,可謂功德圓滿,如來為什麼不封他為佛呢?據筆者分析,應該有以下三大原因:

其一、在影視劇中,沙僧被冠以任勞任怨,一路上挑著行李西行的形象深入人心。實際上原著中並非如此,在原著中,挑著行李的一直都是豬八戒,根本就沒有沙僧的事。除此之外,在打妖怪的時候也很少見他出場,唐僧危難的時候更是很少見他現身,所以說在整個取經團隊中,沙僧是最偷懶的一位,功勞也是最小的,如來不封他為佛也是理所當然的。

其二、在原著第八回中,寫到觀音菩薩為流沙河吃人的妖怪摩頂受戒,指沙為姓,法名沙悟凈,讓他消除雜念,不要貪殺,在此等候取經人。(原著描寫:菩薩方與他摩頂受戒,指沙為姓,就姓了沙,起個法名,叫做個沙悟凈。當時入了沙門,送菩薩過了河,他洗心滌慮,再不傷生,專等取經人。)而在原著第二十三回中,師徒三人來到流沙河時,豬八戒、孫悟空先後大戰沙僧,其中有一段沙僧與豬八戒的對話,原著中是這樣寫的:「樵子逢吾命不存,漁翁見我身皆喪。來來往往吃人多,翻翻複復傷生瘴。你敢行兇到我門,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嘗,拿住消停剁鮓醬。」可見,沙僧還在背地裡干著那些吃人的勾當,根本沒有把觀音菩薩的教化放在心裡。

後來,觀音菩薩差遣徒弟惠岸行者木叉來到流沙河處,勸說了沙僧歸附到取經團隊中,且拜了唐僧為師。原著中寫道:「(悟凈)弟子向蒙菩薩教化,指河為姓,與我起了法名,喚做沙悟凈,豈有不從師父之理!」這是沙僧見到惠岸行者木叉後的反應,畢竟在這之前,沙僧還是一直在干著吃人的買賣,把觀音菩薩的教化當做耳旁風,拋之腦後。木叉的到來,肯定是在傳達觀音菩薩的意思,所以說沙僧的態度由原來的洗心滌慮、再不傷生到不服教化,最後又到虔誠有禮的服從教化。這種態度的轉變,充分體現了沙僧是一個反覆無常、溜須拍馬的人,還說明沙僧是一個能夠面對各種不同事情有著不同處理方式的聰明人,也就是說沙僧還是一個心思縝密、城府極深的人。這種人雜念太深,如來根本不會封他為佛的。

其三、沙僧心隨取經人的意志最堅定,不管遇到何種困難都沒有改變初心,這在影視劇中被刻畫的最淋漓盡致,無需多說了。然而在原著第七十六回中,沙僧因豬八戒的「猴哥被妖精吃了」這句話動搖了取經心,於是兄弟二人解了包袱,分了行李。(原著描寫:豬八戒與沙僧解了包袱,將行李搭分兒,在那裡分哩。行者暗暗嗟嘆道:「不消講了,這定是八戒對師父說我被妖精吃了,師父捨不得我痛哭,那獃子卻分東西散火哩。)

這有可能是原著中沙僧唯一的一次意志動搖,取經心不堅定的描寫,有負領導觀音菩薩的提攜之恩,給領導臉上抹黑。

再說了,觀音菩薩從起初選取取經僧,到後來的西去路上提攜孫悟空等人保護取經僧,再到後來途中幫助他們降妖除怪,自始至終都在保護著這個取經團隊,難道是偶然?非也。實際上觀音菩薩為取經大業的負責人,是直接受上級領導如來的意思辦事的。可想而知,沙僧取經路上分行李的這種行為,不光給觀音菩薩臉上抹黑,也間接給如來臉上抹黑,如來自然而然對沙僧的期望值大打折扣,評不了高分,所以他成不了佛。(陳令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令申 的精彩文章:

TAG:陳令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