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這裡打望,俄羅斯美女少,蒙古少女多

在這裡打望,俄羅斯美女少,蒙古少女多

烏蘭烏德的一片居民區建築。圖/視覺中國

烏蘭烏德

俄羅斯的蒙古血脈

文/馬劍

本文首發於總第890期《中國新聞周刊》

烏蘭烏德,聽上去是不是很像烏蘭巴托,沒錯,這裡距離烏蘭巴托只有400多公里,是蒙古人世代生活的家園,只不過,這裡已經屬於俄羅斯的版圖了。

西伯利亞大鐵路從這裡經過。邁進市區,一個巨大的蒙古人雕像迎面聳立在十字路口中央。強壯的蒙古漢子騎著駿馬,一手持弓,另一手托起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似乎在昭告世人,這裡是蒙古人的地盤。

多日穿梭在俄羅斯各大城市,對標誌性的大蔥頭式屋頂早已審美疲勞,此刻的烏蘭烏德就如一股清流,沿街的俄式建築反倒成了點綴,更多的是蒙俄混搭式的小屋,給這個東正教國家帶來了滿滿的異國情調。

烏蘭烏德是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的首府,面積並不大,人口也只有四十多萬。這裡向南不遠,就是清代中俄邊境重鎮恰克圖,那時的俄國商人滿載中原的茶葉向北的第一站就是烏蘭烏德,再往北便是著名的貝加爾湖。

生活在這裡的蒙古人多是蒙古族支系布里亞特人,是13至14世紀進入貝加爾湖地區的蒙古部落與當地居民融合的後裔。直到17世紀,布里亞特人的土地才被併入俄國。

市中心的廣場是這座城市的核心。遠遠望去,少了金髮碧眼的俄羅斯美女,多了不少健碩、陽光的蒙古少女。偶有俄羅斯女孩挽著蒙古小伙兒的胳膊,自在地壓著馬路。

廣場上矗立著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列寧頭像。這是一座青銅雕塑,高7.7米,建於1970年,以紀念列寧誕辰100周年。聽當地人講,烏蘭烏德的鳥兒是從來不會落在列寧頭上的。在一旁看了許久,好像還真的沒有。

沿著中心廣場向外只有兩三條主路,走不多遠,便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主路上除了幾棟標誌性的俄式建築外,還能看到一些規模不大的喇嘛寺廟。不過要真正感受這裡的佛教魅力,則要驅車去距離市中心30多公里遠的伊沃爾金斯克寺。

伊沃爾金斯克寺稱得上是西伯利亞的佛教中心。市裡有公交車可以達到,不認識車上的俄文也沒關係,只要看到哪輛公交車上貼著一個印有佛教寺院的照片就是了。

走進寺院的那一刻,彷彿到了某個西藏的寺廟,藏味十足的平川式建築零散分布在空曠的寺院內,轉經筒、經幡、雙鹿法輪像……一樣都不少。只有路牌上的俄文提醒著人們,這裡是俄國。

藏傳佛教歷經了幾個世紀,在蒙古地區廣泛傳播開來,沒想到在以彪悍著稱的俄羅斯的土地上,也生命力旺盛。聽寺院里的小喇嘛講,寺廟曾幾度興廢,現在寺院里的建築大部分都是近二十年由信徒們集資興建的。

陸陸續續來了七八撥當地蒙古人,大多是舉家同來,磕頭、誦經,神秘而虔誠,一切沿襲著先輩們的習俗。

寺廟外有一家蒙式餐廳,可以吃到正宗的蒙古包子。其實和中國的包子沒啥區別,只是裡面的肉餡被換成了咬勁十足的牛肉,再喝上一杯濃稠的奶茶,讓人感覺渾身也有了蒙古人的那股蠻勁。

坐公交車返回市裡。旁邊坐著幾個俄羅斯年輕人,十八九歲的樣子,身材高大,大概是因為我的東亞面孔,幾個年輕人開始對著我的方向用俄語指指點點。我轉頭不看他們,拿著相機拍車外的風景,其中一個故意用手碰我的相機,一臉找茬。我勢單力孤,只能強忍著,一心只想快點到站下車,離開這些可惡的年輕人。

正在煎熬時,對面坐著的一位身材矮小、略微發胖的蒙古大媽突然用俄語對著這幾個年輕人大聲呵斥起來。頓時,整個車廂的目光都集中過來。幾個年輕人面紅耳赤,灰頭土臉地向車門口移動,以避開大媽的吼罵。

草原民族的霸氣,瞬間在這位蒙古大媽身上爆發,終於讓我見識到了什麼才是蒙古人。當年只有十幾萬人的蒙古大軍橫掃歐洲大陸,顯然不是依靠身體的優勢,靠的大概就是這種血性吧

著名俄羅斯歷史學家卡拉姆津曾說過: 「如果沒有金帳汗國,就沒有今天的俄羅斯。」以前是沒有俄羅斯這個國家的,只有無數大小不一的貴族公國。蒙古大軍1237年入侵莫斯科,將這些公國統一成了汗國。幾百年的相互交融,讓俄羅斯人成了歐洲人眼裡的亞洲人,亞洲人眼裡的歐洲人。不難看出,列寧就有些像亞洲人。這是因為,列寧的奶奶是地道的蒙古人,據說他的爺爺也有蒙古血統。

這也就是為什麼俄羅斯人對於蒙古人的感情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能夠感覺到,許多俄羅斯人骨子裡仍舊對蒙古人懷著幾分敬意。

市中心的汗加洛夫布里亞特歷史博物館,是了解蒙古人與這片土地以及與俄羅斯人之間關係的一個最佳窗口。博物館在一棟相當老舊的蘇聯時期的建築物內,一共三層,幾乎沒有什麼遊客,可愛的女管理員索性陪我逛了起來。她告訴我,這座城市以前是沒有遊客的。蘇聯時期這裡曾建有秘密的軍工廠,如今地圖上仍有不少空白區域。「難道現在還有禁區嗎?」我問道。「你自己想吧。」她神秘地笑道,留下很多想像空間。

晚上回到旅店,跟店主烏力聊起來。烏力是純正的蒙古人,矮小健壯的身材,一臉的憨笑,很容易讓人產生安全感。剛見到他時,他便自嘲道:「我的英語說得比蒙古語好。」

烏力告訴我,雖然本地也有很多學校,但是大部分年輕人還是希望去莫斯科或是聖彼得堡上學,那裡有更吸引他們的東西。雖然當地人還保留著很多蒙古習俗,但越來越多的蒙古人蒙語講得已經沒有俄語好了,有些人甚至已經不會講了。但他相信,只要草原在,蒙古人便不會消失。

晚飯過後,旅店裡的客人聚集到小院里。院里寬大的沙發能讓人整個癱坐下去,正好仰望星空。大草原上的星空格外通透,繁星就像嵌在空中,觸手可及。

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們雖然語言不通,但音樂卻是相通的。據說每一個蒙古人都是一個音樂家,烏力也不例外,悠揚的馬頭琴聲很快從他的指尖流出。

每個客人都要唱一首歌、喝一杯酒。輪到我時,借著酒勁,哼唱起了《烏蘭巴托之夜》,只是改成了:烏蘭烏德的夜那麼靜,那麼靜,幽會相見的年輕人好悠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摺疊屏+5G,過去沒錢買華為,今天沒錢買華為
專訪文在寅「昔日搭檔」李光宰:第二次「金特會」應有實質性成果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