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平奉佛行 願海大施主

生平奉佛行 願海大施主

我的祖籍在湖南,1926年我出生在湖南寧鄉縣的一個農民家庭,我的父母和親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我小時候常常隨他們到附近的山寺中上香禮佛。

二十二歲那年,我在烏山寺大殿拜佛時,看到殿內尊尊佛像,依稀覺得似曾相識,彷彿以前曾以此為家,有種歸家的很親切的感覺,心中無比歡喜,於是情不自禁地誦道「今來無三字,皈依故佛前……」。

後來我就辭別了雙親,剃度出家了。三十歲時,我聽說禪宗高僧虛雲禪師在江西永修縣雲居山的消息,馳書以表仰慕之情,得賜手札,於是便星夜兼程趕往那裡,並有幸得虛公禪師耳提面命,如醍醐灌頂,至今受用不盡。這是我的出家因緣。

對於出家人來說,人格是根本,僧格是核心,國格是關鍵,三者缺一不可。

佛在世時,每天早起在頭上摸三下。老百姓有頭髮,和尚沒有,時間久了會忘記,比丘要摸三下頭,摸一摸就不忘記了。過去有辮子的,就是在家人,沒有辮子的就是出家人。

出家人要了生死,出三界。出家不是隨便的事,是大丈夫事,大丈夫要做大丈夫事,要利已利人,不能把自己看輕,在社會上是有影響的。所以要注意僧格的養成。

虛老常說:「菩薩呀,注意呀!」以警惕大眾。

在雲居山時,一天虛老帶著我和一個侍者到海會塔去,

教誡道:「木佛不渡火,金佛不渡爐,泥佛不渡水,菩薩呀,注意呀!」

注意什麼呢?

注意自身建設和道風建設的培養與提高,注意僧格養成與堅固。當時聽來不經意,現在回憶起來就有用了。

雲居山佛學研究舍合影

第三排中為虛雲老和尚,第一排左三為一誠老和尚

曾經有一位法師問我:「在大眾中,方丈是一寺之主,是表率,在(佛法)願海中是什麼角色?」

我回答他:「願海大施主。」

某師:「怎麼說?」

我回答他說:「要用智慧來莊嚴道場;要用慈悲來培養僧格。」

但是慈悲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同時還需要智慧為指導。若沒有智慧來正確指導慈悲,那麼慈悲也就成了「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的爛慈悲了,要獲得智慧就要從戒開始。

所以說,在三格中,人格是僧格基礎,而戒法是僧格的根本。太虛大師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說人格完成了,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要要做好人,要做善人,要做聖人——佛是大聖人。人如何成呢?

從心開始。心即是佛,心即是戒,若沒有好心,哪裡是戒呢?

戒來戒去又有什麼意義?

因此,打掃好我們的心才是戒的真正意義所在。戒是清凈法,是解脫法。那麼我們要把這個法放在哪裡呢?

我們不能讓他放在染污的凡夫心中吧?!

因此,要落實到個人而言,就是「以戒為師」。 「師」啊!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僧格的養成中,戒是根本,是基礎,也是一種實踐,譬如建房,若根基不穩,終不成大廈。

現在的出家人要具備三個條件:獨身、素食、僧裝。

獨身就是不結婚,素食就是不吃葷食,僧裝就是和尚衣。這三個條件不能缺,缺一個就不好了,就不是和尚。

僧團建設要從四個方面下手:

第一條,信仰要純正。出家要正信佛教,信仰要正,要有信仰,沒有是不行的。

第二條道風建設要從制度建設入手。這是根本,要學規矩,按百丈清規,現在有改動,但不多,大體還是一樣的,要安規矩辦事,道風從規矩中來。

第三條是人才建設,要抓人才培養,老參要帶新學,培養人格、僧格和國格,完善教育制度。對於佛教人材的培養來說,特別是佛學院里,要實行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以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為先導,以戒定慧三學為綱領,以文化科學、宗教政策、法律知識為基礎,培養學僧愛國愛教、尊師重道的道德情操,提高學僧解行並重、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塑造學僧的人格、僧格、國格。

第四是組織建設,大家要團結,不能分散,要帶動群眾,把群眾帶動起來,各個寮口要分工協作,各個職事要分工負責。

在對外交往時,特別在注意:人格、僧格、國格。通過展示中國佛教的圓美行儀,來表達式我們的和平聲音,和平美願;體現佛教本來就倡導的和平、慈悲與平等。

駐錫勝地三十年,日照晴空了自然,

毗耶缽獻當年供,明月湖中水涵天。

趙州關里深幽境,佛印橋架碧溪邊。

真如性海常清凈,百丈風光永流傳。

——節選自《一誠老和尚詩文集-六點開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居山真如禪寺 的精彩文章:

TAG:雲居山真如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