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後期,吳國到底有多強大?敗齊國、破楚國!

春秋後期,吳國到底有多強大?敗齊國、破楚國!

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位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 ,也叫勾吳。因為地理位置上不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所以,吳國在春秋時期,特別是前中期的存在感不是太強。在春秋前中期,先是齊桓公稱霸,然後是晉國和楚國展開了長期的較量。在這一過程中,齊國、秦國、魯國、宋國、衛國、鄭國等眾多諸侯國參與其中。而對於吳國來說,終於在春秋後期嶄露頭角,並迅速成為當時的一個強國。作為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吳國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吳國到底有多強大?對此,在筆者看來,通過這兩場戰役,可以直觀地體現出吳國的強大。

一方面,在柏舉之戰中,吳國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吳國鼎盛時滅亡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小國而疆域大為擴張,同時,在晉楚爭霸中,晉國為了佔據優勢,選擇支持吳國來牽制楚國。由此,在晉國的人才和技術支持下,吳國的軍事實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就柏舉之戰來說,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在柏舉之戰前,吳國多次出兵襲擾楚國邊境,以此疲憊楚國。換而言之,為了進攻楚國,吳國進行了長期的準備。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親自挂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闔閭的胞弟夫概為先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出發。雖然只有3萬兵馬,不過,經過孫武、伍子胥等人的訓練,這3萬兵馬可謂非常精銳。與此相對應的是,春秋後期的楚國,對於吳國的進攻則疏於防備,其將士更是沒有吳軍精銳。在柏舉之戰中,吳國以主力投入戰鬥,楚軍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戰死,子常棄軍逃往鄭國。根據《左傳》、《春秋》等史料的記載,吳軍於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曆11月29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所以,柏舉之戰遂以吳軍的勝利而告結束。

另一方面,除了在柏舉之戰攻破楚國都城。在艾陵之戰中,吳國更是重創齊國。對於柏舉之戰來說,發生於吳王闔閭時期,而艾陵之戰,則發生於吳王夫差在位時。根據《左傳》、《春秋》等史料的記載,艾陵之戰是公元前484年吳國在艾陵地區打敗齊國軍隊的一次著名戰役。此戰,吳國和魯國的聯軍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南)全殲十萬齊軍,可謂重創齊國主力,這也是齊國在春秋後期失去存在感的重要原因。具體來說,公元前489年,吳國進攻陳國,又於次年擊敗魯國,形成了對中原諸侯國的震懾。

最後,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聽說齊景公已死,聯合魯國進攻齊國。就魯國來說,因為吳國的強大,只能出兵參與。在艾陵之戰中,吳王夫差親自指揮,並投入了預備的軍隊,所以大敗齊軍。對此,吳國俘獲齊中軍將國書及大夫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等,並獲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此為「艾陵之戰」。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艾陵之戰是春秋時期規模較大、較徹底的圍殲戰,一定程度上給戰國時期的圍殲戰提供了借鑒。總的來說,通過柏舉之戰、艾陵之戰的勝利,吳國連敗楚國和齊國這兩個大國,實現了問鼎中原的目標。在晉國和楚國衰落的背景下,吳國得以成為春秋後期的霸主。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魏國若留下這四位人才,那天下還會是秦國的嗎?
東興之戰:曹魏15萬大軍進攻東吳,結果誰贏了?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