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今日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出世行大智,佛陀作醫王!

今日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出世行大智,佛陀作醫王!

小編導讀

今日2019年3月14日,農曆己亥年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值此殊勝日,請同修持清凈戒、發廣大心,依身、語、意三門,廣行善業。

祈願眾等蒙佛菩薩加持垂護,得聞正法、具足正念、精進修道、心開意解、速證菩提、成就佛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佛教創始人,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子,出家前,在宮廷享受錦衣玉食,過著不知人間疾苦的生活,但在一次出門遊行中,卻發現和宮中不同的世間百態:

他看到人們因衰老而形容枯槁,步履蹣跚;因患病而備受折磨,奄奄一息;因親人死亡而陰陽兩隔,悲痛欲絕;為生存互相殘殺,弱肉強食……

悉達多太子目睹了生命的真相,感受到生命在面對死亡時是如此的脆弱和無力。這一切,讓生性仁慈的王子哀痛不已,並深切體會到榮華富貴的短暫和虛幻。

正當悉達多太子對人生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從時,遇到了一位出家沙門。從他的身上,太子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所在,看到了熄滅痛苦,超越生死的希望——那就是修行。

《方廣大莊嚴經》中記載:太子出北門,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車作禮問出家利益。

比丘答言:「我見在家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皆是敗壞不安之法,故舍親族處於空閑,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習無漏聖道,行於正法調伏諸根,起大慈悲能施無畏,心行平等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永得解脫,是故名為出家之法。」

太子聞後欣喜,贊言:「善哉!天、人之中唯此為上,我當決定修學此道。」

在這樣的心路歷程下,悉達多太子選擇了出家。於是在深夜,別離了睡夢中恩愛的妻子,別離了父母,離開了迦毗羅衛國。

太子從頭上把寶冠拿下來交給侍者,說道:「請你呈奉給我的父王,並且代我轉達給他:為了要救拔一切苦惱的眾生,我不是為求生天的快樂,我也不敢忘懷父王的大恩,我是為了斷除憂悲苦惱而出家,希望父王千萬不要因與我別離而悲傷!無常沒有定期,死亡在我們出生的一剎那,就已跟隨而來。所以趁這短暫而強壯的時候,我決定來探求真理,出家修行。」

這是悉達多跟以往生活的徹底告別,他放棄了王位,放棄了家庭,放棄了世人夢寐希求的一切奢華享受,將隨身衣物讓車夫帶回,剃除鬚髮,托缽遊行,開始修道生涯。

太子遍訪名師,六年苦修,經歷了種種難以想像的痛苦,結果心身衰竭卻未能找到解脫生命的方法,於是太子放棄苦行尋找新的修行方法。最後在伽耶村畢缽羅樹下,入諸禪定四十九日後,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終證無上菩提。

成道後,經大梵天王祈請,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度化無量眾生。許多人追隨佛陀出家修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僧團。他們遵循佛陀教誨,三衣一缽,雲遊四方,用他們對法的實踐和證悟,傳播滅苦和解脫之道。

在家人總是對家充滿著執著,可以說,家就是執著的堡壘。正是由於對家的執著,遠離家鄉的人總是有份難以擺脫的牽掛。一旦回到家中,心才會安然。

而出家正是為了擺脫家庭恩愛的牽纏,世俗事務的干擾,是對家的超越,對私慾及佔有的勘破。

在家人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這就需要購買住房。為了居住舒適,還要進行裝修,添置物品。進而是娶妻生子,建立龐大的交際圈。為了使之正常運轉,就得努力賺錢。對來之不易的這一切,一旦擁有就會執著不舍,一旦失去則會痛苦不堪。

出家要超越對環境和人際關係的牽掛,自然不能像在家人那樣生活。為了避免這種對家的執著,佛制比丘不能長年居住在固定地點。

在戒律中,頭陀行者不能在同一棵樹下住三個晚上,而比丘也應每三個月更換住處。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對住處產生貪著,若長期居於一地,就會對此地產生眷戀。

此外,對於長期居住者來說,會覺得東西多是方便。而對雲遊在外者來說,會覺得東西多是累贅。從這一點來看,處處無家處處家的雲遊生活,本身就能幫助修行人克服對擁有的執著。

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事。」割捨常人所孜孜營求的眼前利樂,為了眾生的究竟利樂而全身心奉獻,精勤求道,是需要有過人的膽識、毅力和勇氣的,非一般人所堪能,因此發心出家學道的無畏精神,足以令俗人尊敬服膺。

於此殊勝日,讓我們感念佛陀的恩德,隨學佛陀的勇氣、智慧與慈悲;盡己所能地行持善法,利益眾生。這也是釋迦佛子種姓的尊貴。

今生吾獲福 善得此人身

復生佛家族 今成如來子

爾後吾當為 益乎佛族業

慎莫染污此 無垢尊貴種

己亥年(2019)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供燈法會共修

今日2019年3月14日,農曆己亥年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應大眾所請,積福慧啟建釋迦牟尼佛出家日供燈法會共修,至誠祈願正法久住,佛光普照,廣度眾生,自利利他,吉祥圓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隨佛學 的精彩文章:

學佛路上,有沒有想起最該感謝的人是誰?

TAG:常隨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