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從無人區到包攬宋朝進士十分之一,群雄割據對此城很重要

文史宴:從無人區到包攬宋朝進士十分之一,群雄割據對此城很重要

文/山子野先生

福州在省會中一向存在感較低,省內地位不及泉州、廈門,歷史上也曾經被漢武帝弄成過無人區。不過從上古以來,福州地區就有區別于越文化的獨特的閩文化,經過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兩次開拓,在宋代曾經成為六大城市之一,晚清以來對近代化更是卓有貢獻。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福州,簡稱「榕」,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屬河間盆地地形,「環山、沃野、派江、吻海」,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為19.5℃。

歷史上福建地方政權皆建都福州,改開以來閩南漳泉地區迅速崛起,更為世人所知,部分國人在來閩旅行前甚至不知福州才是福建省會。故而有必要撰文寫一寫福州。

傳統的福州十邑,如今已失古田、屏南

被越人遮蔽的閩文化

1

福州歷史可上溯至閩侯曇石山文化和平潭殼丘頭文化。

曇石山遺址於1954年1月由當地村民發現,其後至2004年經過多次面積不等的考古發掘,在確定的一期(下層)、二期(中層)、三期(上層下)、四期(上層上)的四個文化層的過程中,眾多的遺迹遺物反應了該遺址具有鮮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正式定名為「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遺址出土陶器

平潭殼丘頭遺址於1958年被發現,經考古學家安志敏考察後定名為「殼丘頭文化」。

曇石山遺址和殼丘頭遺址區域特徵明顯,將福建歷史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但是閉塞的地理環境限制了本地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作為文物小省,二者終究不能與半坡、良渚、河姆渡、紅山等文化遺址相提並論。

後來華裔學者張光直先生介入,認為這兩個文化遺址與台灣史前文化有所聯繫,並且很可能是南島語族的源頭,將東南沿海史前文化納入太平洋民族史和文明史研究的範疇。

南島語族擴散路線圖

從上古至商周時期,整個福建地區與各地交流極為有限,僅《山海經·海內南經》「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和《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中提及。

據閩侯鴻尾鄉黃土侖遺址(對應殷商時期)考古發掘結果來看,此時福州雖已進入青銅器時代,但冶煉技術遠比不上中原地區,陶器和石器仍佔有重要地位。

古閩方國與商周一直保持著臣屬關係。《周禮》載:「司隸,掌五隸之法」,「掌帥四翟之隸」,有「閩隸百二十人」,從事「掌役、掌畜、養鳥,而阜蕃教擾之」。

歐潭生就曾指出:「閩、越應屬不同族種......于越族發源地在浙江杭州灣流域;閩族發源地在福建閩江下游一帶......于越族崇奉鳥圖騰,而閩族以蛇為圖騰」,「福建先秦史不是閩越史,也不是百越史,而應是一部先秦閩族史」。

朱維干《閩越的建國及北遷》中也說:「閩是福建的土著,越則是由會稽南來的客族。」

此時福州地區的古閩族土著與越國、楚國接觸的越來越頻繁,相傳今日福州之冶山和歐冶池是歐冶子冶鐵鑄劍之處。

公元前544年與公元前510年,吳國兩次伐越,越人失地甚多,一支于越族族人逃入閩地,今福州于山就因於越人定居於此而得名。

百越之部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攻楚,兵敗身亡,越國內部開始分崩離析,越王室後裔輾轉南遷,各據一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載: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楚文化也更進一步滲透進福建,閩侯庄邊山遺址即為戰國楚墓。趙君堯在《從地域文化走向全國文化》一文中說:

越人入閩,帶來先進的經濟技術、政治組織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打破了閩族幾千年封閉的局面,以習相近最終融合、改造了閩族和閩方國社會,創造出戰國末年至西漢初期百餘年閩越國崛起、鼎盛的局面。

所以秦漢時的閩越國,實際上是越人統治閩人的產物。閩越國奠基者無諸,姓騶氏,是越王無疆長子玉後裔。至戰國中後期,無諸已佔有今日福建以及浙南、江西和廣東部分地區,自稱閩越王。

閩越王無諸

從無人區到土豪王國

2

秦並天下後實行郡縣制,但無一兵一卒入閩,也未派遣任何官吏,只是將無諸降為「君長」,在閩越原有統治區域的基礎上設置「閩中郡」,仍然由無諸統領。

至秦末「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無諸率部同劉邦入武關,閩軍以「阻悍」著稱。

秦亡後,西楚霸王項羽鑒於歷史上楚越之間摩擦不斷,不願令越人做大,未封無諸為王。楚漢戰爭期間,無諸理所當然的佐漢亡楚,頗有功勞。

閩越與楚漢戰爭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立無諸為閩越王,無諸建台接受冊封,建都冶城(《史記》中稱「東冶」),大致在今福州華林寺到錢塘巷一帶,當時建的台就是今日福州之越王台。

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漢廷又封搖為東海王,世稱為「東甌王」,封地為今日浙南地區。此舉意在削弱閩越實力。

閩越王城宮殿復原圖

值得一提的是,閩北地區閩越文化遺存最為豐富,以至於部分學者認為閩越國實行的是詭異的「二王二都」制。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王郢發兵攻南越,南越王趙胡向中央求救。漢軍兵分兩路南下,一路由王恢統領出豫章,另一路由韓安國統領出會稽,郢大驚之下分兵仙霞嶺。在後方,余善(郢之弟)刺死了郢,自立為王,並將郢首級獻給王恢。漢武帝見首惡已誅,遂令軍北還。

余善治閩二十餘年,野心不斷膨脹,後公然反漢,自稱「武帝」。漢武帝發四路大軍滅閩越國,並認為「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將閩越城池盡數摧毀,民眾除少數逃往山林外全部遷往江淮。閩地成了流放犯人之處。此舉十分殘暴,但客觀上也推動了閩地漢化。

始元二年,閩越山人復出,福州「立為冶縣,屬會稽郡」。

東漢置侯官(福州)、建安、漢興、南平、建平五縣。其中侯官為與張掖侯官相區別,又稱「東部侯官」,東冶港也是漢帝國東南沿海的一大港口,「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後漢書》)。

漢獻帝建安元年,孫策席捲江東,會稽太守王朗兵敗逃往東冶,孫策部將賀齊趁東冶城內亂之際將其攻下,福州就此納入東吳版圖。

在孫吳治下,福州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明顯的發展。

吳永安三年(260年),福州地區設建安郡,吳景帝孫休在今開元寺東置典船校尉,「所乘船雕刻丹鏤,青蓋絳襜,干櫓戈矛,葩瓜文書,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沖鬥艦之屬,望之若山」,是當時的造船中心和重要港口,晉滅吳時所繳獲的數千艘船隻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閩地。而侯官名醫董奉更是給後世醫家留下了「杏林春暖」之語。(《太平廣記》)

董奉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分拆建安郡,立晉安郡,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年),屬江州。

首任晉安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且地勢不平,在屏山南麓建新城,名為「子城」,又開鑿東、西兩湖,引水灌田數萬畝,使福州地區得享魚米之利。

東晉以後,閩地在中原人南下的浪潮中大獲發展。據《三山志》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包括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大抵為地方豪強而非士族、望族。

作為福建發展的見證,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陶夔(陶淵明叔父)任晉安太守,寫成《閩中記》一書。

東晉末年的孫恩、盧循天師道起義,在福建活躍多年,製造巨艦大破北府軍的水軍,一度危及東晉王朝。

劉宋泰始四年(468年),改稱晉平郡,仍屬江州。蕭齊時復稱晉安郡。蕭梁天監年間由晉安郡析出,設南安郡。當其時,晉安(福州地區)、建安、南安三郡屬東揚州。

經過東晉南朝數百年的發展,南方居住在福建等欠發達地區的漢人次等士族逐漸興盛,他們勢力強大,在侯景之亂後參與了政權的角逐,不過最終以廣東越人為基本盤的陳朝王室將這些桀驁的土豪全部消滅,其中就包括福州地區的陳寶應。

消滅陳寶應後,陳朝設閩州,領三郡。天嘉六年(565年),取消閩州,晉安仍歸屬東揚州。光大二年,改為豐州,從此福州地區自成一州。

閩國之盛與躋身六大城市

3

開皇三年(589年),豐州因境內有泉,改名泉州(非今日之泉州)。大業三年(607年),楊廣廢州改郡,福州地區為建安郡。

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為建州,州治移為建安(今福建建甌)。武德六年(623年),由建州析出設泉州(今福州)。後設置泉州都督府,領泉州、建州、豐州。

貞觀元年(627年),廢豐州,豐州之地入泉州。后豐州故地置武榮州,睿宗景雲年間改稱泉州(今日泉州);同時泉州(今日福州)改為閩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改稱福州,福州之名自此始。

隋唐時期,福建地區全面融入華夏文化。

大曆七年(772年),唐宗室李椅任福州刺史,擴建學宮,大興文教,福州科舉之風漸盛,「比屋為儒,俊造如林,縵胡之纓,化為青衿」,閩縣人(今福州鼓樓區)陳通方是首位進士。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常兗任福建觀察使,《新唐書》載:「兗至,為設鄉校,使作文章,親加訓導......由是俗一變,歲貢士與內州相等。」

與此同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在福州開始紮根下來,特別是佛教的禪宗。百丈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創立了《百丈清規》,為後世禪院所遵循;黃櫱希運禪師(福州福唐即今福清人)的弟子義玄開創了臨濟宗,為禪宗南宗五派之一。民國《福建通志》載:「福建唐代高僧天下莫盛焉。而五代及宋由此選,方興未艾也。」

唐末中原大亂,中原人王潮、王審知率軍入閩,史載「十八姓從王」,但據《固始縣誌》記載卻有34姓入閩,僅隨王審知部將張睦入閩的就有24姓,筆者先祖即跟隨王審知入閩。

乾元三年(896年)福州升為威武軍,王潮任威武軍節度使。次年,王潮卒,王審知立。後梁開平年間,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

王審知向中原王朝進攻,與周圍勢力交好,重用賢才,大興文教,農商並重,使福州進入高速發展期。福州開發了外港——甘棠港,成為東南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王審知還曾兩次擴建福州城。先是在小城外加築城牆,稱「羅城」。後築南北夾城,謂之南北月城,面積比舊城大了七倍多。

後唐同光三年(925),王審知卒,謚「忠懿」。

王審知

933年,閩王王延鈞稱帝,升福州為長樂府。閩景宗王延曦在位期間,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殷」,以福州為東都。王延政入主福州後改國號為「閩」。閩天德三年(945年),南唐軍攻破建州,俘王延政,閩國亡。

原本與南唐通好的閩將李仁達(南唐賜名為「李弘義」)自稱威武留後,先後向後晉、吳越稱臣,吳越發兵相救,瓦解了南唐的進攻。後來李仁達又想背叛吳越,事泄被殺,福州成為吳越領地。

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納土歸宋,福州入北宋版圖,宋太宗下令剷平了王審知所築羅城、夾城和吳越添建的外城。

雍熙二年,福州威武軍改為福建路,轄六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南劍州、汀州)二軍(興化軍、邵武軍),合稱「八閩」。

兩宋期間,福建的儒學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侯官人陳襄被聘為州學教授講學,與其友周希孟、鄭穆和陳烈並稱為「海濱四先生」,「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於南,泰山先生起於北天下之士從者如雲,而正學至此造端矣。閩海古靈先生(陳襄)於安定蓋稍後......其倡道之功,則固安定泰山之亞,較之程張為前茅焉」,為福州乃至於整個福建成為「理學之鄉」打下了真正堅實的基礎。

據《宋代學子的艱難門檻:科舉的社會歷史》統計,宋代共取進士28933名,福建進士佔7144人(其中北宋2600人、南宋4544人),高居全國第一,佔全國進士總數的24.7%,近乎1/4。

福建各州府進士情況如下:福州2799人(北宋550人、南宋2249人),建寧1318人(北宋809人、南宋509人),興化1026人(北宋468人、南宋558人),泉州926人(北宋344人、南宋582人),南劍州532人(北宋216人、南宋315人、時代未明1人),漳州268人(北宋83人、南宋185人),邵武195人(北宋107人、南宋88人),汀州180人(北宋23人、南宋39人、時代未明18人)。同時,《宋史》中列福建人60多位,居全國第一。

《宋史·地理志》載閩人「多向學,喜講誦,好為文辭,登科第者尤多」。朱熹也道:「豈非天旋地轉,閩浙反為天地之中?」

北宋的數任福州知州將福州打造成宋代六大城市之一。

慶曆四年,蔡襄知福州(後改任福建路轉運使),任內大力整治東湖以利農田,還讓閩人自煎自販海鹽,分享鹽利。再知福州時見百姓就醫深為巫蠱所害,遂設醫學機構,選擇民間子弟入讀,培養成醫生。又在福州十二縣古道旁植松樹,民謠曰:「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因城內夏季酷熱難耐,推廣編戶植榕制度,浚溝七尺,從此榕蔭極盛,「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福州至今仍被稱作「榕城」。

蔡襄《荔枝譜》

熙寧元年,程師孟知福州,修復並擴建了在宋初被摧毀的子城,請曾鞏作《道山亭記》,本人也留下了不少詩作和「霹靂岩」「天章台」「衝天台」等題刻。

熙寧十年八月,曾鞏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兵馬鈐轄,他招撫盜賊,又整頓佛寺制度,取消官派住持的做法,由僧人自相推舉,使僧寺不擾。曾鞏在福州任職僅一年有餘,留下的《道山亭記》尤為世人傳誦。

南宋理學宗師朱熹也曾多次至福州講學,《福建通志》載:「朱文公於偽學之禁,避跡無定所。其於閩清凡數至」。

《福州府志》卷24《風俗》云:

至宋朱子紹濂洛嫡傳,福郡尤多高弟,弟子闡明聖道,弦誦互聞。蓋向之習染,悉滌洗無留遺矣。自茲厥後,風氣進而益上,彬彬鬱郁,衣冠文物之選,遂為東南一大都會。古所稱海濱鄒魯,至今日而益驗矣。

亡國之都與侯官風流

4

德祐二年(1276),元軍逼近臨安,宋恭帝封趙昰為益王,兼福建安撫大使。二月,趙昰離臨安至婺州(今金華),元軍入臨安後又退到溫州,不久趙昰奉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繼續南下福州。

同年五月,陸秀夫、張世傑等人擁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封楊淑妃為太后,垂簾聽政,升福州為福安府。當月下旬,文天祥從鎮江脫身,經海路到達福州,趙昰將其拜為右丞相,總督各路兵馬。

端宗即位後,宋軍開始分路出兵收復失地,先後攻佔廣東梅州、江西興國,各地誌士紛紛響應,相繼收復新化、安化、益陽、寧鄉、湘潭等地。

不久元軍強兵南下,占邵武,攻福州。當年十一月,福建制置使王積翁開城投降,端宗隨大臣沿海路南逃,路遇颶風,落水成疾,景炎三年四月病死,葬於永福陵。

宋亡後,福州連江人鄭思肖將自著詩文《大宋鐵函經》用漆、錫、灰、鐵四重包裹,沉入蘇州承天寺古井之中,至明崇禎十一年被發現,即為《鐵函心經》。

明清易代之際,又一位王爺在福州登基稱帝。

順治二年五月,清軍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權瓦解。六月,唐王朱聿鍵被鄭芝龍、黃道周等人立為監國,二十七日稱帝,年號隆武,改福州為天興府。由於軍政實權都掌握在鄭芝龍手中,隆武帝很難有所作為。

1646年初,隆武帝應何騰蛟之請,決定遷都長沙。但因江西失陷,遂於延平逗留。清軍旋即攻破延平,一路追趕朱聿鍵。至八月底,朱聿鍵在汀州被俘,押送福州遇害。

福州雖然政治上的作用曇花一現,但經濟上一直是東南海貿重鎮。自晚清以來,福州人對中國的發展做出了越來越多的貢獻,像「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稱的林則徐就是就是福州侯官人。

林則徐引領侯官風流

1866年7月,在閩浙總督左宗棠(林則徐的粉)倡議下,清廷批准在馬尾設立福建船政局(後改為福州船政局),附船政學堂,由沈葆楨(林則徐外甥 女婿)總理。

《清史稿》云:

自五口通商,英法聯軍入京後,朝廷鑒於外交挫衄,非興學不足以圖強。先是交涉重任,率假手無識牟利之通事,往往以小嫌釀大釁,至是始悟通事之不可恃。又震於列強之船堅炮利,急須養成翻譯與製造船械及海陸軍之人才。故其時首先設置之學校,曰京師同文館,曰上海廣方言館,曰福建船政學堂及南北洋水師、武備等學堂。

在這裡,走出了一大批近代海軍的中堅人物。而近代侯官也成為一個發生奇蹟的小城市,在極短的時間裡崛起一批傑出人物,包括各個領域的牛人,如林則徐、沈葆楨、林昌彝、嚴復、林紓、郭柏蒼、劉步蟾、林永升、葉祖珪、薩鎮冰、陳衍、方聲洞、林覺民、林旭等,以致於有「晚清風流出侯官」之說。

隨後左宗棠成立的福建水師在中法戰爭期間覆滅於馬江海戰。左宗棠死後,其政敵李鴻章肢解福建水師。中法戰爭之後,福建水師實際上被李鴻章合併於北洋水師。

十年後,北洋水師也在威海衛走向終點。1909年,清廷將重組後的廣東、福建、南洋、北洋等各路水師合併整編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閩系海軍影響力不減。

辛亥革命後,閩系依附於北洋政府,以正統海軍自居,形成了「一分為三,三足鼎立」(閩系、粵系、東北系)的局面。國民政府治下的民國海軍沒能整合派系,至陳紹寬被免去海軍總司令一職後,閩系海軍徹底土崩瓦解。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文史宴:用「艷遇之都」來概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未免太膚淺了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