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清代高僧的一首禪詩,清雅脫俗的八句話,烘託了禪境的出神入化

清代高僧的一首禪詩,清雅脫俗的八句話,烘託了禪境的出神入化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我們每天辛苦忙碌,到頭來為何還是感到萬般痛苦。佛語說,凡事要隨緣,不要攀緣。因為身邊有人超過自己,於是覺察有壓力;因為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所以感到很緊張。可是日月輪轉、季節變化,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知道自己種的什麼因,才能理解為何結出這樣的果。迷茫時讀點禪詩,也許可以放鬆一點。

夢洞庭?

釋敬安 清代

昨夜汲洞庭,君山青入瓶。?

倒之煮團月,還以浴繁星。?

一鶴從受戒,群龍來聽經。?

何人忽吹笛,使我松間醒。?

釋敬安,字寄禪,別號八指頭陀。他從小家境困苦,為人放牛謀生。不過他悟性很高,有一次看到雨打桃花,稚嫩的生命經受風雨的無情摧打,從而想到世間生命的苦迫,於是想到出家解脫痛苦。晚年入天童寺為住持,曾任中華佛教會第一任會長,他的詩作清空靈妙,風格幽淡。?

這首詩不僅構思奇特、格調清新,而且極富浪漫色彩。如果不看題目,剛看前兩聯,以為作者在寫景,慢慢讀到最後,才知他在敘述夢境。作者筆下洞庭的月夜涵渾浩瀚,氣勢不凡,君山在浩渺的洞庭澤國中迷濛空靈,明月與繁星在清澄的湖水中洗刷煙塵。

首句中用了一個「汲」字,指作者在洞庭湖裡打水;次句又用一個「瓶」字,形容他看到湖水清澈如明鏡,青山倒映水中。詩人境界闊大,要用洞庭湖水「煮團月、浴繁星」,不僅寫景虛極,而且突出了環境的靜謐氣氛,正符合佛家清凈的禪理,一切皆虛幻,一切又不可說。

詩人描寫夢境撲朔迷離,亦真似幻,感覺就像作者就是身處其中,讀者也彷彿就是身臨其境,完全體驗到了其中靜心息欲、圓融無礙的境界。而且接下來詩人似乎很享受樂在其中的感覺,一點都沒打算離開這個夢境,還在美輪美奐地繼續造夢。

「一鶴從受戒,群龍來聽經」,頸聯開始轉折,詩人的視線從洞庭湖的浩渺波濤,移到僧人們身邊,靈鶴前來受戒,群龍也飛至聆經,短短的兩句話,卻烘托出佛法無邊的信力。可見,在詩人的心裡,早已心懷萬物,不僅花草樹木有禪意,而且仙鶴飛龍也願意主動受戒。

八指頭陀果然慈悲為懷,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正當禪師在夢裡普度眾生時,忽然不知何處有人吹笛,驚擾了他的美夢,於是開始感嘆,「何人忽吹笛,使我松間醒。」看似清笛擾夢,讓詩人夢醒後留下遺憾,其實禪師卻描繪了一場酣夢,清幽洒脫,回味無窮。

同時詩人也在講述禪語,人生如夢、萬事皆空,花兒不為誰開,也能夠為自己開;世界不為誰存在,也能夠為自己存在。這首詩只有清雅脫俗的八句話,卻烘託了出神入化的禪境。無論夢境里有什麼出現,都是虛幻,而洞庭湖水卻真真切切地展現在面前,活在當下,才能快樂開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李白逸興橫飛的佳作,短短三十個字,卻令人驚嘆不已
張耒很經典的一首詞,渾然天成,令人叫絕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