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煩惱凡夫、罪惡凡夫,正是阿彌陀佛發願所要救度的主要對象

煩惱凡夫、罪惡凡夫,正是阿彌陀佛發願所要救度的主要對象

釋迦牟尼佛在《小經》中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眾生,絕大多數都是惡多善少之人。弘一大師毫不覆藏而且慨嘆地說自己 「心與禽獸差不多」,善導大師告白自己是「具足煩惱凡夫」「罪惡生死凡夫」。這種「煩惱凡夫」「罪惡凡夫」,正是阿彌陀佛發願所要救度的主要對象,這在凈土宗義而言,稱為「罪人正機」。

所謂「罪人正機」,「正」者主也,主要對象之意。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誓救「十方眾生」,亦即聖人、凡夫、善人、惡人都平等地救度。然而建立此願之本意,若賢善之人與罪苦之人相比,則仍以罪苦之人為主。為了顯示彌陀本願的救度是以罪苦之人為主要對象,故名「罪人正機」。

凡就彌陀本願救度之正機而論,有「凡聖相對」與「善惡相對」之二說。亦即眾生之中,分為兩種機:「聖機」與「凡機」。凡機之中,亦分為兩種機:「善 機」與「惡機」。善機有兩種:息慮凝心之「定機」與廢惡修善之「散機」。惡機有七種:十惡、四重、破見、破戒、五逆、謗法、闡提。

元曉大師《游心安樂道》說:

四十八大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

故知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

「凈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此是「凡聖相對」之說,亦即有「旁正」:菩薩、緣覺、聲聞等三乘聖人為凈土之旁機,天、人等凡夫為凈土之正機。而「凡夫」之中,有善凡夫與惡凡夫,而以罪惡生死凡夫為正機,此是「善惡相對」之說。

譬如有一國王,悲心無盡,財寶無量,打開國庫,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地賑濟全國百姓。凡食衣住行育樂及民生所需日常用品,一概布施,欲使全國百姓 不但都能脫離貧苦,而且都能獲得大富大貴。此中,以沒有住房,缺乏衣食的貧苦百姓為主要對象(貧苦正機),同時也兼顧有食衣住行育樂的一般百姓,使其早日 獲得大富大貴。至於原已大富大貴之人,若有所需,也自然供給。

此是譬喻,貧苦百姓喻為惡凡夫,一般百姓喻為善凡夫,大富大貴喻為聖人。佛是泯三心、空四相、冤親平等、自他一體、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若以阿彌 陀佛而言,是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地拯救十方眾生,不但使眾生不墮三惡道,而且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不但脫離輪迴,而且往生凈土,獲得一生補處。不論惡 凡夫、善凡夫還是三賢十聖,都平等、無差別的使其入一生補處,其中以尚在生死輪迴的罪苦凡夫為本,這便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之意,亦即是「罪人正 機」。凡凈土三經與相承祖師,都一致顯明「本為凡夫,罪人正機」之意。

如《大經》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

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如《觀經》說: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凈業。

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如《小經》說:

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元照大師《彌陀經義疏》說:

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

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說: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又說:

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幹大小聖也。

又於《觀經疏?序分義》說:

如來臨化,偏為常沒眾生。

又於《觀經疏?散善義》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又說: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常沒」與「常浮」相對。「常浮」是善凡夫,指將來可再出生為人或生天,譬如浮出水面,不受溺水之苦。「常沒」是指惡凡夫,將來必定墮落三惡道,譬 如沒入水中,遭受溺水之苦。因為聖人已經解脫,善凡夫自以為可以靠自力修行解脫,唯有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必須完全仰靠佛力救度。在此善導大師明示 彌陀的救度是以惡人為主要對象,非聖人亦非善人,所謂「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但為常沒眾生,不幹大小聖」「偏為常沒眾生」「罪惡生死凡夫,常 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我能護汝,不墮水火」,這便是善導大師的「罪人正機論」。又,大師解釋三心之文,也都在於彰顯罪惡生死凡 夫為彌陀正機之意。

當然,這「罪人正機」的罪人,不是別人,正是我,也是你,是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具足煩惱的一切罪惡生死凡夫。我們大家都是無有出離之緣的罪惡生死凡夫;同時,我們大家也都是阿彌陀佛主要救度的對象。

彌陀五劫思維之劬勞,六度萬行之辛苦,皆為救度凡夫,非為救度聖人,故凡夫是乘托彌陀本願往生報土之正機,故善導大師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 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而凡夫之中,亦以惡凡夫為本,善凡夫為旁。善導大師為了顯明「凡夫入報土」之義,而設問答說: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此文所說「垢障凡夫」即是惡凡夫,此亦顯示「罪人正機」之義。是故,旁機之善凡夫亦求往生,正機之惡凡夫更應往生。我們煩惱強盛,罪障深重,沒有力 量脫離生死輪迴,苦不堪言;彌陀大悲,偏憫苦機,為此罪苦眾生超發救度之誓願,其本意即是使罪人往生,使凡夫成佛。是故,信受彌陀救度之罪惡生死凡夫是彌 陀救度之正機。

彌陀廣發四十八大願,而以「無三惡道」之願排在四十八願之首,可謂用心周到,意義很深,令人感動與安慰。此正顯示彌陀發願之本意,完全是為了凡夫罪 人,預先為罪業凡夫解決離苦得樂、往生成佛的大事。凡夫最怕的事,是被自己的惡業牽引墮落三惡道,所以彌陀把「無三惡道願」排在四十八願之首,以掃除罪業 凡夫的苦惱。以此觀之,彌陀發願是以罪惡生死凡夫為正機。

阿彌陀佛建立不需凡夫一行、不需凡夫一善、全憑彌陀救度之悲願,其本意並非以能精進修行、能累積善根之善人為主,而是以修行無力、積善無能之極惡最下之機為主。譬如救生員一旦跳入海中,其本意乃以溺水之人為主,因此而言「罪人正機」。

然而法然上人說:「信罪雖十惡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罪人尚生,何況善人。」這是法然上人誡止「本願誇」之邪見故,亦即誡止「誇耀彌陀罪人正機 之本願而恣意造惡」之邪見,是勸善懲惡時之語,故說「罪人尚生,何況善人」,此並非站在彌陀建立本願之本意而言。若以彌陀至極大悲所建立本願之意而言,則 正好相反。譬如國王拯濟百姓,富人尚且給予,何況貧人。

「罪人正機」一語,正為徹露彌陀大悲之至極而言,彌陀救度群萌之大悲誓願,因此一語而徹底圓彰、和盤托出。然而彌陀並非喜歡惡事才以罪人為正機。凡 佛心者,皆具足大慈悲與大智慧,以其大慈悲垂視一切眾生時,哀憫愚者更勝於智者,哀憫惡人更勝於善人;而以大智慧觀照一切眾生時,則是喜歡正與善,而悲嘆 邪與惡。猶如父母之對兒女,雖一視平等,然特別憐憫五體不全之子;然而父母並非本來就特別喜歡五體不全。彌陀亦然,雖然特別憐憫惡人,而以罪惡生死凡夫為 正機,並非本來就喜歡惡事。這種事理,以下經文頗能顯明。

一、《觀佛三昧經》說:

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緣,緣苦眾生。

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

佛光所照,常照如此,無間無救,諸苦眾生。

佛心所緣,常緣此等,極惡眾生。

二、《華嚴經》說:

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捨棄。

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

我當普為一切眾生備受眾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

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

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

世間所有廣大慈,不及如來一毫分。

三、《維摩經》說: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

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

四、《涅槃經》說:

如來等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

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

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多。

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

於放逸者,佛則慈念。

五、《大集月藏經》說:

唯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

六、《大經》說:

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

七、《法華經》說:

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

——摘自 慧凈法師 《無條件的救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中芬陀利花 的精彩文章:

學佛分享:夢中恐懼時,轉身看見阿彌陀佛睡在旁邊帶著我念佛
法義文摘:任何人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念佛,每一句都管用都必定往生

TAG:人中芬陀利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