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代的王爺家族 如何成為導致清朝滅亡的掘墓人?

三代的王爺家族 如何成為導致清朝滅亡的掘墓人?

我們以前講到道光晚年的儲位之爭,說的都是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兩人之間的競爭。那麼道光的其他兒子為什麼沒有參與爭奪皇位呢?首先,老大早逝,老二和老三幼殤,自動退出了競爭擂台。而老七以下的皇子,在道光臨終前都未成年,主少國疑,因而也不在考慮之列。

道光大兒子們死得早,小兒子們又沒長大,年齡上合適的,只剩下老四和、老五和老六三人。作為皇五子的奕誴我們之前介紹得比較少,按理來說,奕誴也是年齡合適的皇位候選人之一,為何卻從來沒有參與到皇位的爭奪當中呢?

事實上,奕誴沒有參與奪儲,並不是他自己沒有當皇帝的心,而是他沒有這個資格。

三代的王爺家族 如何成為導致清朝滅亡的掘墓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清朝對皇室的管理制度,比之前朝代進步的一點,就是不會濫封王爵。清朝出生的皇子,並不一定會被封王,而且就算被封王,除非被特別賜予「世襲罔替」或皇帝格外開恩,一般都要降等繼承。

由於清朝的王爵數量被嚴格控制,所以一旦出現親王或郡王無後的情況,往往要從宗室內找人過繼,一來保持傳統,給王爵「佔個位」,二來也是給無後者傳宗接代,繼承香火,奕誴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奕誴被過繼給嘉慶的第三子綿愷為後,繼承了綿愷惇王的爵位。這樣一來,從宗法制的角度來說,奕誴已經不算道光的兒子,自然就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了。

三代的王爺家族 如何成為導致清朝滅亡的掘墓人?

有趣的是,奕誴被過繼而成為惇王以後,他的一個兒子和孫子,也先後走了這條路,成了一家三代同堂的過繼家族。先是奕誴的二兒子載漪被過繼給瑞親王綿忻為孫,因為當時宗人府寫錯字,把「瑞」不小心寫成「端」,結果載漪就成了端郡王。載漪後來的兒子溥儁更厲害,直接過繼給了同治皇帝當兒子,一度成為了清朝的皇儲「大阿哥」。

與自己的兄弟相比,惇親王奕誴顯得比較平庸,但實際上正是他政治智慧的體現。奕誴自知才能有限,且已經過繼出去,所以即便作為咸豐和恭親王的親兄弟,但從來不多參與政治鬥爭,不給朝廷不給國家添亂,就是一個賢王能做出的最大貢獻。

然而,他的兒子載漪卻恰恰相反,為了個人的政治野心,不惜造成國家動亂,成為了清朝走向衰落直至滅亡的掘墓人。

三代的王爺家族 如何成為導致清朝滅亡的掘墓人?

長期以來,載漪一直為自己家族身為道光皇帝嫡親,卻無法進入權力中樞而耿耿於懷,因此他在繼承端王爵位後,一直積极參与政治活動,尤其是依附當時掌握朝廷最高權力的慈禧太后。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意圖廢黜光緒另立新君,然而遭到群臣和洋人反對而未能成功,但這給了載漪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各方妥協之下,慈禧宣布將載漪的兒子溥儁過繼給同治,成為清朝的「大阿哥」,等光緒去世後,由溥儁繼承皇位。屆時載漪作為皇帝生父,將掌握對朝政極為巨大的影響力。

然而這個計劃最大的問題,就是要等光緒自然死亡才能成行,如果慈禧先死而讓光緒重掌大權,載漪的美夢就很可能泡湯。為了讓計劃提前實施,載漪不惜利用義和團勢力,一方面放縱義和團民在京城濫殺洋人,以報此前反對廢黜光緒之仇,另一方面利用他們去打擊政敵,意圖擁兵自重,逼迫光緒提前退位。

「少不讀書,剛愎自用。愚而不學,驕盈特甚。」這是清人陳燮龍對載漪的中肯評價。載漪的倒行逆施,不出意料地產生了嚴重後果,挑起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手釀造了晚清時期的一場大動蕩。經此一事,清朝氣運愈加日薄西山,再無回天之力,最終走向了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有順治出家的說法?源於他臨終前5天的一個舉動
翁同龢與孫毓汶的狀元之爭 為何說是爆竹與人蔘的較量?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