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遺民東渡日本被稱作「唐人」,除了盛唐影響外,還有一層意思

明末遺民東渡日本被稱作「唐人」,除了盛唐影響外,還有一層意思

去過國外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一個名詞「唐人街」,這些海外華人聚居的社區,通常被稱作「唐人街」。中國人被稱作唐人,自然和唐朝密不可分,盛唐時期的中國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所以自從宋朝以後,很多國家都喜歡以「唐」來稱呼中國,自然而然,「唐人」也就成了中國人的有一個稱呼。

唐人街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人遍布海外,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華人聚居的「唐人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都「唐人街」的存在。然而,在日本,中國人聚居的社區被稱作「唐人街」,除了盛唐的影響之外,還有另一層意思,和明朝有關。

日本是中國的鄰邦,但是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日本都是中國的「學生」,中國文化、經濟對日本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盛唐時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前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所以唐朝對日本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時到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在日本發現很多中國盛唐時期的風采。

遣唐使形象

但是,唐宋之後,中國的領先優勢不斷喪失,到了明朝中後期,日本甚至屢屢挑釁明朝,倭寇肆虐中國沿海,而且還打了一仗。到明朝末年,中國的發展更是遭遇了挫折。崇禎年間,農民起義四起,而東北的清朝正在崛起,不斷入關侵擾,崇禎皇帝在兩線作戰中不斷地消耗著明朝的實力。

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盡,此後吳三桂又聯合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清軍入關,開始了征服關內的歷程。在這段歷史過程中,明朝的百姓們遭遇了亡國之災,不僅皇帝換了人,而且百姓們還得剃髮易服,改變自己的儒家傳統,而這一點讓很多知識分子更加不能接受,他們不願意接受清朝的統治,不願意剃髮易服,又無力反抗,最終只有一條路可選——東渡日本。

明末遺民

這些不願歸順清朝的明朝百姓被稱作明朝遺民,在崇禎皇帝死後的幾十年中,持續這一股逃亡日本的遺民潮,他們經由寧波、漳州、福州等地,搭乘來往中國東南和日本的商船東渡日本,成了流亡國外的亡國之人。而這些流亡的明朝遺民被日本人稱作「唐人」,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唐朝給日本人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和明朝當時的統治者——隆武帝朱聿鍵有關。

崇禎皇帝死後,明朝又擁立了弘光帝朱由崧為帝,但是朱由崧胸無大志、貪圖享樂,最終在短短一年中就斷送了政權,清軍於1645年五月攻佔南京,弘光政權失敗。當年閏六月,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州得到實力派軍閥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的擁護,得以登基稱帝,成了南明的新一任皇帝。

隆武帝

隆武帝胸懷大志,一心想恢復明朝江山,但是無奈沒有自己的根基,而鄭芝龍又貪戀自己的權勢,不願意犧牲自己的軍隊與清軍作戰,最終甚至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投降了清軍。被鄭芝龍出賣的隆武帝只得逃亡江西,不料半道被清軍俘虜,最終絕食而亡。隆武帝原本是明朝的藩王,他祖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因朱聿鍵繼承唐王爵位,通常稱其為「唐藩」,而當時的日本人也因此稱東渡而來的明朝遺民為「唐人」,正是取自於唐王的「唐」字。

參考文獻:《海外遺民竟不歸》、《南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庶子後代,身為藩王兩次坐牢,為何鄭成功父親還支持他稱帝
崇禎皇帝死後,鳳陽總督從地方官一躍成首輔,憑什麼?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