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原中部湖泊記錄揭示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季風西風相互作用

高原中部湖泊記錄揭示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季風西風相互作用

重建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古植被和古氣候對於認識印度季風演化和季風/西風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高原涵蓋這一時段高解析度的記錄總體偏少、分布不均勻(東部、東北部較多,中西部缺少)且環境代用指標複雜多樣,使得難以從空間上清晰地認識印度季風的演化及其與西風相互作用的過程。

青藏高原中部位於印度季風和西風影響的過渡區,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是開展季風演化和季風/西風相互作用研究的理想場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朱立平領銜的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博士後馬慶峰等人基於高原中部當惹雍錯沉積岩芯花粉資料,進行了植被、氣候重建和區域對比研究(圖1)。研究發現距今1.61萬年以前,青藏高原絕大部分地區被草本植物覆蓋,即使在如今針葉林分布區當時也發育草原、荒漠等植被類型,這一時期高原大部分地區受西風環流控制;之後,青藏高原在距今1.61-1.46萬年、1.36-1.3萬年和1.24-1.04萬年經歷了3次明顯的植被變化,均向更偏濕的植被類型轉變,這對應了三次印度季風快速增強事件(圖2)。與前人研究相比,該研究提出距今1.36-1.3萬年存在印度季風快速增強事件,這促使高原內陸地區由荒漠向草原植被的轉變。全新世高原中部發育高寒草原植被,印度季風主控。但是,發生在距今9600-9300年、8200-7400年、5500年、4700-3700年和3200年的乾旱事件,與Bond冷事件有著很好的對應關係(圖3)。這說明高原中部全新世氣候除受印度季風控制外,還受到北大西洋氣候變化的影響。該成果能夠為印度季風演化和季風/西風相互作用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於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Ma, Q.F., Zhu, L.P., Lü, X.M., Wang, J.B., Ju, J.T., Kasper, T., Daut, G., Haberzettl, T.Late glacial and Hol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variations at Lake Tangra Yumco,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9, 174: 16-25)。

圖1 研究區位置及採樣點位分布

圖2 末次冰消期當惹雍錯記錄與其他研究的對比

圖3 全新世時段(1.1-0.3萬年)當惹雍錯記錄與其他研究的對比

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蚊子有秘功?科學家們怎麼發現的?
研究揭示全球尺度下植物水力性狀與最大樹高的協調機制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