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5)空無邊處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5)空無邊處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5)

空無邊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一、釋經說

一、二、四無色

一、二、一、空無邊處

一、二、一、一、釋眾義

一、二、一、一、一、色想出過

複次,以於虛空起勝解故,所有青黃赤白等相應顯色想,由不顯現故及厭離欲故,皆能超越;是故說言色想出過故。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解空處中(景師解雲)以於虛空起勝解故。初過青黃等眼識相應想,次過耳識身識反緣五根意識等有對想,三過第四靜慮下,緣欲界飲食瓶衣等種種相。乃至下雲當知此中依近分定未入根本唯緣虛空等者,此文分明說空處定名從方便也。又近分中亦緣下地所有諸蘊者,下緣第四靜慮等中顯色亦作青黃等觀。依此故有定自在色(泰雲)約顯色辨出超,約現色說有對想,約形聚差別說種種想(基雲)於彼種種聚中乃至不作意轉等,此據身在下欲依虛空此處遣色想時,於欲界色境亦遣,故說舍軍[同-(一/口) ((烈-列 土)/土)]等。非身生色界欲入虛空而有此遣。當知此中下文者。述曰:第四靜慮以上其中九解脫道第七作意唯在根本定中。其初得解脫道此一剎那時唯緣自地諸蘊,第二剎那心者得緣上下地蘊,今約最初一剎那解脫道說故言亦緣自地諸蘊。若近分定前九無間道但緣下地,生厭故故言亦緣下地所有諸蘊。其前八解脫道亦緣上下地諸蘊,今約無間道說故言亦緣下地諸蘊,而唯不遮近分根本但緣上下及自地諸蘊,於近分定八解脫道不說論九無間故言緣下蘊。於根本定說初一剎那隱第二剎那以去故言亦緣自地蘊,故論文中不言唯緣自地蘊等而言亦緣。此無間解脫道如前初禪中解。若與《顯揚》《對法》第二卷相違。如彼有大師解。備述三藏解起空定者有其三人:一聖者得入根本定通緣自上及以虛空,二內異生入根本定時先聞熏力故緣上地及以虛空,三者外道入彼本定。雖緣虛空自他四蘊不緣上地計虛空定為極果故。今就外道故作是說,對法論主亦作是解。」

欲界的人成就了四禪,若是沒有修四空定,成就了色界四禪、死掉了,就生到色界天去了;成就了初禪就會生到初禪天,乃至成就四禪就往生到色界天的第四禪。當然到了天上也還可以修,那就是看個人了,也有人不願意修了就安住在這裡;也有人願意再進步,這也是個人的不同。現在不管是在天上、在人間,一定是在第四禪裡面修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修空無邊處定也還是一樣,就是「欣」、「厭」兩個字;不高興這個地方,就要到第二個地方去。

「以於虛空起勝解故」,對於色不高興,以空為所緣境,虛空就是此中無有色法,心裏面就思惟虛空,「起勝解故」。

「所有青黃赤白等相應顯色想,由不顯現故」,一直地思惟無障礙的虛空的話,這是在禪定裡面思惟而不是散亂的境界,所以「所有的青黃赤白等相應的顯色想」,這是眼識所見的境界,眼識一剎那就是第六意識了,第六意識去分別。青色想、黃色想、赤白這些「顯色想」、「由不顯現故」:思惟虛空的時候這些色的這些想就不會出現了。

「及厭離欲故」,「不顯現」是一回事,還有第二件事是「厭離欲故」。這個禪師厭離色。欲界及色界的人有種種的想,會想所喜歡的青黃赤白等顯色,由於有色想,所以沒有無色定。現在這位色界天第四禪的人,厭離色。「皆能超越」,因為對虛空起勝解的關係,就對於這些色想都能解脫了。

「是故說言:色想出過故」,所以經上說,這位禪師色的想解脫了。成就了空無邊處定的人,入空無邊處定的時候,就像猶如虛空的樣子、不感覺到有身體;但是別人看他身體還在啊!所以只是他內心裏面沒有色想而已,果報還不可以變動的,這個身體還是存在的。所以說到出離,是出離內心的色想,內心的分別。

韓清凈《披尋記》:「所有青黃赤白等相應顯色想者:此中等言,等取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如是一切,皆名顯色,如五識身相應地說應知。(陵本一卷六頁)

此處文中所說的顯色「等」字,「等」還包括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這一切都稱為顯色,參考〈五識身相應地〉《瑜伽師地論》卷第一就會知道。

一、二、一、一、二、有對想滅沒

由不顯現,超越彼想,以為因故,所有種種眾多品類因諸顯色和合積集有障礙想皆得除遣,是故說言:有對想滅沒故。

「對」就是觸對,對是障礙,一切色法彼此之間都能觸對,所以叫「有對想」。「有色想」是約眼識和第六意識說;「有對想」,包括眼識所見色,耳、鼻、舌、身,所有的色法都叫「有對想」了。

「由不顯現」,由於在禪定裡邊做如是觀的時候,於虛空起勝解的關係這些色想不顯現了。「超越彼想」,只想空,在內心裏面超越了「色」的想,解脫了「色」的想。「以為因故」,超越色想為因,以此為因就會出現一件事:「所有種種眾多品類因諸顯色和合積集有障礙想皆得除遣」。「因諸顯色和合積集」,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色和合在一起積集而有的,都是有障礙的;只要是色都是有質礙的。「皆得除遣」,也就都解脫了;因為前面已經成就了「不顯現」、「超越」彼,有這個力量了,除遣這一切色的障礙了。有色就有質礙,稱有對,沒有色就是空,空是沒有障礙的,是無對想,「是故說言:有對想滅沒故」,「有對想」沒有了。

一、二、一、一、三、種種想不作意

由遠離彼想以為因故,所有於彼種種聚中差別想轉;謂飲食瓶衣乘莊嚴具城舍軍園山林等想於是一切不作意轉,是故說言種種想不作意故。

「由遠離彼想以為因故」,由於前面「色想出過故、有對想滅沒故」,這些就是「遠離彼想」。以此為因故,「所有於彼種種聚中差別想轉」;「所有於彼種種聚中」各式各樣的色集聚在一起所成就的色法,各式各樣的差別想。「差別想轉」、甚麼差別想轉呢?「謂飲食」,這是米、這是面;這是瓶;這是衣;這是乘、就是車;首飾、項鏈等莊嚴具;這是城;這是舍;這是軍;這是園;這是山;這是林「等想」,「種種想轉」。這句話就是解釋前面「種種聚中差別想轉」。「於是一切不作意轉」,到了空無邊處定,這一切色相都不想了、都不分別,沒有這些想了,不會去作意,「是故說言:種種想不作意故」,所以經上說「種種想」都不作意了。那麼連接起來就是「色想出過故」、「有對想滅沒故」、「種種想不作意故」,經上就是這麼三句,《瑜伽師地論》作者把這三句作這樣解釋一下。

一、二、一、一、四、入無邊空

除遣如是有色有對種種想已,起無邊想虛空勝解,是故說言入無邊空。

「除遣如是」,色界第四禪的這一位禪師,在定裡邊除遣了這麼多的「有色想、有對想、種種想已」成功了,把這三種想都滅了。「起無邊想虛空勝解」,這時候現生起了「無邊」,空無邊處想;內心的虛空勝解,在定中的時候,完全是空的境界,而沒有山河大地、眼耳鼻舌的這些事情了。

「是故說言入無邊空」,所以說色界第四禪的禪師,超越了色界第四禪,進一步到了空無邊處定了。

一、二、一、一、五、空無邊處具足安住

由已超過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空無邊處具足安住。

「由已超過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從欲界定向前修也會得到了色界初禪的「近分定」,「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這個定是接近色界初禪;若成就了色界初禪就是根本定了。但是這個地方有點特別,還有個「中間禪」;成就了有尋有伺定,進一步成就了無尋唯伺定,再進一步成就了無尋無伺定;中間的那個「無尋唯伺定」叫「中間禪」。只有初禪這個地方有這麼一個「中間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空無邊處定以後再也不設這個中間禪了,只有近分定和根本定。

「由已超過近分」,由於這位禪師修無色界空無邊處定的時候,這時候的功夫超過了近分定了。超過了近分定那是甚麼定呢?「七種作意」裡邊,由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這六種作意都是近分定,到了第七個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初禪了。而現在由色界第四靜慮到空無邊處定也一樣有這七種作意;有這七種作意的時候,超過了「近分定」,那就是超越了了相作意,乃至到加行究竟作意,超過了前六種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那就是得到了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叫做「根本定」,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定」,就是成功了。

「是故說言空無邊處具足安住」,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名之為「空無邊處定具足安住」了。如果是在攝樂作意、觀察作意,空無邊處定的根本禪還不具足;一定要到加行究竟果作意定的時候,空無邊處定才具足了。

一、二、一、二、辨所緣

當知此中,依於近分乃至未入上根本定、唯緣虛空。若已得入上根本定亦緣虛空、亦緣自地所有諸蘊。又近分中亦緣下地所有諸蘊。

「辨」空無邊處定的「所緣」。

「當知此中」,應該知道在修學無色界空無邊處定的裡邊,「依於近分定」,也是一樣,也有個近分定。「乃至到未入上根本定」,初禪對二禪說,二禪的根本定就叫做「上」;對初禪來說二禪就是「上」,對二禪來說三禪就是「上」了,展轉都是「上」;現在是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定叫作「上」。「未入上根本定」的時候,在近分定的時候「唯緣虛空」,入定的時候就思惟虛空廣大無邊,就是「唯緣虛空」,不去觀察其它的事情的。

「若已得入上根本定」,若是這位禪師已經修成功空無邊處定了,進入到空無邊處定的根本定了,這個時候他的所緣境是甚麼?「亦緣虛空」,也是緣虛空、普遍的虛空,「亦緣自地所有諸蘊」;這個時候也能夠觀察本身的境界;這個時候不見自己有身體的,只是還有受、想、行、識四蘊,色蘊沒有了。

「又近分中,亦緣下地所有諸蘊」,「近分中」也緣「下地」;「下地」那就是,空無邊處定的下地是第四靜慮,第四靜慮五蘊還是具足的,入近分定中,也緣下地所有諸蘊,也緣第四靜慮的五蘊;若是入空無邊處根本定則剩下四蘊。

延伸閱讀:

1、《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如經中說:一切色想出過故、一切有對想滅沒故、一切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空虛空無邊處者:是謂虛空無邊處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虛空無邊處根本。」

2、《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又如經說:一切色想出過故、有對想滅沒故、種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空虛空無邊處。具足住一切者,謂諸行相。色想者,謂顯色想。出過者,謂離彼欲故,如出過義。有對想滅沒種種想不作意,如是應知。有對想者,謂彼所依四大想,及余所造色想。種種想者,謂即於四大及造色中長短麁細方圓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闇,如是等類假色所攝種種想。若正入無邊虛空處時,有對之想不現前故,滅及種種想不起作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無邊者,謂十方諸相不可分別。虛空者,謂色對治所緣境界。虛空無邊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說。」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義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2019年的選讀書單
最美麗的佛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