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20鎊就能開公司?為鼓勵創新英國做的遠不止這些

20鎊就能開公司?為鼓勵創新英國做的遠不止這些

Heba Bevan出生於英國約克郡,是一名美女工程師,22歲時曾供職矽谷,在見識過這個世界高新技術創新中心後,毅然回歸校園。在劍橋大學讀PHD(研究型博士學位),期間進行無線感測器相關的研究,直到畢業後在劍橋大學實驗室分拆出一個公司——UtterBerry。UtterBerry主做一款無線低耗感測器,憑藉超強的魯棒性,經受住了各種嚴苛考驗,很快她的公司就在英國佔據了很高的市場份額。

UtterBerry感測器,比普通公交卡還小

這款來自劍橋的UtterBerry感測器應用非常廣泛。醫院、橋樑、隧道、大型建築都使用它監測數據,對可能發生的情況做出預案。同時,UtterBerry在智慧城市建設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Heba在創業幾年後總結這段經歷時認為,英國政府在基礎設施上給初創企業提供的支持是其公司迅速崛起的關鍵。

UtterBerry感測器將科技創新和城市居民生活相結合,英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這種有機結合的方式,讓創新產品有更多應用場景。像布里斯托市政府大手筆投資7500萬英鎊,在全市範圍內布置了與UtterBerry類似的感測器,用於跟蹤能源供給、空氣質量、交通狀況等各種信息,在極大程度上節約了能源並改善了居民的生活體驗。

英國政府對於創新總是能不遺餘力地提供幫助,Innovate UK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Innovate UK計劃是英國技術戰略委員會的「創新英國」項目,目的是為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培訓等服務。自2007年以來,「創新英國「投資約25億英鎊用於幫助英國各地的企業進行創新。

比如Qbots,一家高度多元化的能源科技創業公司,主要成員來自中國、印度等國家。「創新英國」看中Qbots利用物聯網和AI技術在能源行業採集中的應用,資助26萬英鎊,並牽頭曼徹斯特大學和Qbots合作開發。

英國政府對創新的支持不僅限於本土的創業者。比如,2013年9月實施的Sirius項目(天狼星計劃),就是專門為支持海外創業者到英國創業而設。申請成功的創業團隊會被派駐英國主要城市的五個創業加速中心,獲得導師培訓和幫助,每個團隊成員也會得到1.2萬英鎊的項目資金。創業團隊每隔三個月接受聯合評估,評估平台的搭建、產品的成熟度、客戶數量、投資潛力等,以便加速企業的發展和項目落地。

以上的種種事例都表現出英國政府對於創新渴望和人才的不拘一格,而這份重視是基於英國多個世紀創新基因的沉澱。


老貴族的新衝動

過去,英國曾經有過很多發明創造。無論是蒸汽機、火車、雷達,還是電視、電話、計算機,都推動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尤其是蒸汽機的發明,大大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讓英國快速崛起,也帶動世界進入工業時代。

自工業時代起,英國的科技創新就從未隕落,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創新產品都來自英國:

萬維網(WWW)是由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創建的,他畢業於牛津大學物理系,在歐洲核子物理實驗室創造了萬維網。

風靡全球的戴森吹風機、捲髮棒也同樣來自英國。1993年,戴森在英國開設了研發中心和工廠,憑藉時尚創新的設計,戴森佔據了英國、美國、日本等市場,並在近幾年盛行中國市場。

英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能力與其過去兩百多年的積累有著密切關係:一流的大學培養最優秀的人才;卓越的企業貢獻高質量的創新;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護知識產權。

一組數據可以更直觀地證明英國的創新能力:

在英國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佔全球科研文章總數的6%;

全球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有15%來自英國;

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前四;

歐洲50%的人工智慧公司、50%的金融科技新創企業在英國。

英國政府對創新也保持著開放的態度,投入巨額資金推進新技術落地。

2017~2018財年,英國宣布增加70億英鎊的研發資金,讓4年後英國的研發支出總額達到1250億英鎊。2027年,英國將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提高到2.4%,在更遠的未來將達到3%。這個預期投入比例和美國、德國相差不多,彼時美國將投入GDP的2.8%用於科研,而德國為2.9%。這個慷慨的研發資助背後是英國政府正將其長期雄心與具體投資相匹配。

對於成熟技術的落地,顯然是個更明智的選擇,因此不少國家往往會減少對於那些在短期內不能創造經濟效益的創新技術的投入。但他們會忽視掉,就是這些看似「不成熟」的技術,一旦突破,就會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比如——人工智慧。

在人工智慧領域,英國在目前經濟效益還十分有限的「AI對決」、「無人駕駛」,以及「機器人人力」三大方向上都走在世界前列。英國政府也幫助這些新興產業降低合作壁壘,打通學術界與商界,以便讓產業快速發展。

英國有著一批極具創新力的AI公司,並且新公司的誕生速度也很快。2017年的 Coadec報告顯示,過去36個月,英國幾乎每星期就有一家新的AI創業公司成立。英國AI產業在醫療、數字營銷、自動駕駛、身份認證、金融服務、法律科技、教育等方面都誕生了不少創業公司。比如,無人駕駛公司HORBIA MIRA是歐洲領先的關於工程製作和測試的研發機構,一共有39個實驗室(如汽車無人駕駛、飛機無人駕駛等),以及100公里長的測試跑道。

得益於政府大力扶持,在英國也有屬於自己的「矽谷」,位於倫敦的舒爾迪奇(Shoreditch)的科技城(Tech City),也稱Silicon Roundabout,即小矽谷,而這裡也是歐洲面積最大、最令人激動、最富有感染力的科技社區。這片區域匯聚了大量的初創企業,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3000家。英特爾、谷歌、Facebook、亞馬遜、思科等科技巨擘均落戶於此。它是倫敦技術創業核心地帶,被視為全球第三大技術企業集群區,僅次於美國矽谷和紐約。

(星羅棋布的高科技公司以老街環島為中心,向外延伸)


創新的動力從哪來?

近年來,英國出現中國留學生創業潮,這批在英的創業者們錨定新興產業,比如TMT(科技、媒體、通訊)、機器人、環保、生物、醫藥、教育、物流、旅遊等各個方面。利用國際人才,開展國際合作,已經成為英國創新的新動力。

同時,英國政府將面向科學工程、人文醫學、數字科技行業及藝術領域的傑出人才簽證每年發放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2000個,把其他職業的簽證配額轉讓給高科技人才。

此外,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巴斯大學等27所英國大學不但簡化其國際學生申請研究生簽證流程,而且延長他們畢業後的簽證有效期。這一做法不僅使得國際學生就讀英國高校研究生的申請程序更為便捷,還為他們畢業後就地找工作提供了更多時間。

有了人才的支撐,英國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新技術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統計顯示,歐洲50%的人工智慧公司來自英國,倫敦是歐洲最大的大數據市場,總值到達360億英鎊,同時還是歐洲最大的人工智慧聚集地, 超過220家人工智慧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在英國創辦。

這個人口只佔全球0.9%的國家,正在以一個更開放的態度廣泛吸納國際人才,為英國的創新注入新鮮血液。


讓創業更簡單

除了人才和資金上的支持之外,英國政府還為創業大開方便之門。

英國政府讓創業的門檻變得很低:註冊一家公司只需在網上填個表,繳納20英鎊網上註冊費用,最快15分鐘搞定。2019年4月開始,英國將為海外的創業者更快更順利地發放簽證。

同時,企業在英國幾乎只涉及公司所得稅,其稅率僅19%。較於中國25%的所稅來說,英國的稅率對創業公司來說相對更為友好。某些類型的企業還可以向英國稅務局申請減免稅收政策,從而可以免去繳納公司所得稅,而且還有稅務補貼政策。較為常見的方式是資本補貼,即創業者購買用於商業使用新的工廠設備,機器以及車輛時等都可以申請資本補貼。如果是在校生創業,還可以申請大學孵化器以幫助減免賦稅。

統計顯示,在創業成本最低的國家中,英國排名世界第三;在運營企業的便利性排名中,英國位居世界第八。

有了創業的便利條件,英國的科技公司在近20年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2017年,英國科技公司增長量達到了60%。2018年,英國一共有65萬家初創企業,比起2017年增長了5%,英國平均每50分鐘就有一家科技初創公司在英國成立。其中,倫敦有近20萬家科技公司,總估值超過2850億英鎊。

這些位於英國的初創企業備受風險投資公司青睞。2017年,英國初創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高達81億美元,高居歐洲各國之首,是德國的1.6倍,法國的1.8倍。利好的商業環境使英國科技行業呈現出高度的國際化,甚至超過了美國矽谷,其中有三分之一倫敦科技產品的用戶來自英國以外的地區。

在英國政府開放國際合作,鼓勵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中國和英國在科技創新上的合作也在不斷加深,2017年12月,兩國簽署了《科技創新合作備忘錄》,發布中英科技創新合作戰略。新戰略將支持兩國科研與產業界共同探索新的機遇,應對全球挑戰。其中,「研究與創新橋」計劃架起了兩國產學研合作、科研成果轉化之橋,促使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希望搭上兩國科技合作的快車。在這個計劃之下,中方企業除直接併購創新實力較強的研髮型公司外,還與英國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設立研發中心,利用先進的國際科技資源進行產業研發和人才培養。如中航工業集團與帝國理工學院、諾丁漢大學聯合建立了研發中心;中國中車集團與伯明翰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南安普頓大學擬共同成立「中英軌道交通技術聯合研發中心」。中國對英投資的方式也呈現出新趨勢:中國對英投資逐步向多樣化、多領域轉變,其中不少流向了高科技領域。

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的新征程已逐步開啟,近年來中英兩國合作意願日益增強,科技創新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化,正成為中英關係發展歷程中的一大亮點。通過中英科技創新合作互補,我們相信,這將會是創業者們一次新的契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阿里影業成阿里巴巴子公司,俞永福張蔚辭任執行董事;福布斯2019富豪榜,前20有馬化騰沒馬雲
能源革命,中國不能再缺席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