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迴向與發願有什麼區別?

迴向與發願有什麼區別?

當我們作完佛事之後,常會念道:「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但若我們在誦念類似的迴向偈時,只是參照儀軌法本口頭上念念罷了,這樣迴向的功德力是不圓滿的。也就是說,當您禮佛、誦經、持咒後的功德迴向,必須發自您的內心。因為當您焚香禮佛、作佛事的開始時,您的無形業障也會來到,觀察你如何用功修法,直到最後的迴向。你圓滿真心發露的迴向給特定對象,他們才會得到利益。

迴向,又作迴向、轉向、施向。意謂迴轉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往生凈土,或施與眾生等。

《華嚴經》卷十五〈十迴向品〉云:「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以彼善根如是迴向,令此善根功德力,至一切處。」

無論修持任何法門,在結尾一定要作迴向,迴向的真諦意義是無論我們積聚了什麼功德或善業,都不貪執或只想自己擁有,而願以此功與一切眾生分享。這是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質。那麼,迴向與發願有什麼不同呢?

迴向與發願之區別

自己立誓要做尚未做的善法,稱為發願。發願是這個善業還沒有做,自己發誓願將來要做;迴向是行完善業的功德,分享給其他的眾生。

發願是未來的善根,迴向是過去的善根。當然,迴向當中有特殊的,也有三世善根的迴向,但是一般來講都是過去的善根。

有人還有更形象的比喻:發願,就像是一個舵手,可幫你導引到正確方向 。迴向,就像船過河後回想此間過程的感受並與他人分享。

所有成佛功德法,悉以回施諸群生,

願令一切皆清凈,到佛莊嚴之彼岸。

——《華嚴經》偈句

普賢菩薩有十大行願,最後第十行願就是「普皆迴向」,即無論做什麼善事之後,立即將無量無邊大大小小的功德收攝起來,朝向一定的目標送出去,這稱為迴向。

佛教為何強調馬上迴向

"迴向"有歸攏和趨向的意思,就是要把念佛念經的功德,彙集到一個目的上去。

我們還是凡夫,面對世俗的事情,難免會產生煩惱;一旦有了煩惱,壞習氣就會自然顯露出來,會像小偷一樣,偷走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功德福報。

為了不讓貪嗔痴、嫉妒、傲慢等「五毒」把我們積累的功德燒掉,我們在行任何善事之後,必須馬上迴向。

比如,華嚴法會,每次誦完一卷《華嚴經》之後,都馬上進行迴向,誦經功德,迴向與會功德主福德增長。法會結束時,有一個範圍更大的迴向,通過禮佛、贊偈、懺悔、繞佛、拜願、皈依、迴向等儀軌,將多天誦讀《華嚴經》的殊勝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有情眾生。

為何強調迴向給法界眾生?

就好像現在你只有一杯水,當把這杯水放入大海,除非大海乾涸了,你可以永遠自豪地對別人說:「大海裡面,有我的一杯水。」

一樣的道理,我們只要把所做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就不會因為亂髮脾氣、嗔恨心燃起時把功德燒掉;就算燒起來也沒關係,因為只燒了屬於自己的一部分,迴向給眾生的功德還是會成熟在我們身上。

做了善事,如果沒有好好地將功德迴向,做與不做,就不會有太大差別,因為你很快會把功德都燒掉。保存功德的唯一方式,就是將功德存入眾生的福報銀行里,這樣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為何強調如法迴向

迴向的正確方式是怎麼樣的,怎樣的迴向才是如理如法的?做任何善行,如果不及時如理如法的迴向,只要生起剎那的嗔恨心、後悔心、邪見,或者在他人面前宣說,所做的功德就會消失。所以,如理如法的迴向十分重要。

1)迴向的對境:虛空般一切如母眾生;

2)迴向的意樂:一定要讓他們離苦得樂;

3)迴向的誓願:我一定要獲得幫助他們的能力;

4)迴向的祈禱:我精進努力行善,祈禱佛法僧三寶加持。

做迴向的時候,最好是有證悟三輪體空的智慧的攝持。三輪體空,是迴向者自己、所迴向的善根、迴向的對境都觀為空。站在性空妙有的角度來做迴向,是最殊勝最圓滿的迴向。

現在我們沒有證悟空性,很難做到這樣的迴向。但是我們可以這樣做: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怎樣迴向,我也如是迴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菩薩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普賢行願品》偈句

文殊菩薩怎樣迴向的,我也怎樣迴向;普賢菩薩怎樣迴向的,我也怎樣迴向。這樣的迴向也能夠代替三輪體空的迴向。

迴向的次數越多越好、時間越快越好,最好是立即迴向。最好是迴向給一切眾生。因為眾生是無量無邊的,這樣迴向,你的功德也無量無邊了。

聲明:五台山般若 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大年初一,福氣到,請您接福!
佛說:念佛功德超過世間一切布施

TAG:般若五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