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藏痴劉傳生:結緣大漆傢具

藏痴劉傳生:結緣大漆傢具

題圖:老大漆傢具

劉傳生先生經營古典傢具收藏近30年,在漆木傢具上積累了自己豐富的認識和感悟,寫出了《大漆傢具》一書。同時,又基於自己幾十年的收藏經驗,走上了新中式傢具的設計之路。無論如何,劉傳生先生如今的成就都是由收藏古典傢具開始,30年來,他有怎樣的經歷和感悟,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收藏生涯,又有哪些值得回味的故事?這一次,我們只聊收藏。

幾十年的積累才能成為藏痴

記者:我們知道,您對古典傢具的收藏和研究已經快30年了,對一件事情堅持這麼久實屬不易,有人稱您為「藏痴」,您如何看待這兩個字?

劉傳生:藏痴,從字眼和字義來看呢,講的是對收藏痴迷的程度和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有點兒「缺心眼」、「一根筋」,有點兒執迷不悟。

其實對於收藏來講,當你達到一定痴迷的程度時,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痴」。首先肯定是因為收藏能夠帶來享受和快樂。其次我覺得從一開始初淺的認知到慢慢地深入再到最後能夠從中找到樂趣,這個過程其實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階段。所以沒有無緣無故的「藏痴」,所謂的「藏痴」,無論是從他經歷過的也好,感悟到的也好,最後在這個領域有自己的樂趣和收穫,這跟平時的點點滴滴,多年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人嘛,要有嗜好。如果在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方面有自己的喜好更好,小到對個人的修養、素質、品行、道德等都很有裨益,大到對社會來講也是好的因素,比好抽、好賭這些害已害人甚至危害社會的嗜好總要好得多。

當然,一個「藏痴」,不是兩個字就能概括的,也不是多少錢能打造出來一個「藏痴」。痴,說明你對收藏的認知也好,對它深入的追求也好,確實有別人感悟不到的心境。我個人來講,其實我還不算一個完完全全的藏痴,但我現在對古典家具有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這就在於我幾十年的積累。

帶點兒「痴勁」的故事

記者:在您的收藏生涯中,能否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帶點兒「痴勁」的收藏故事。

劉傳生:2004年,我在廣東發現了七隻大漆圈椅。憑著我的直覺經驗和我掌握的情況,當時我的第一感覺,這個東西很好。然後從它的造型、工藝、出身、檔次、文化藝術等方面,我覺得都屬上乘。而且從存世量來講,也肯定是為數不多的保存較為完美的一組圈椅。所以當時看到它的第一想法就是,一定要把它拿下。

沒想到的是,我跟圈椅的主人談價時,他要價25萬,幾乎是把我拒之門外。因為那時單張椅子的價格大概是1至2萬,25萬算是天價了,我盤算來盤算去,最後還是被價格擊退了。

雖然沒拿下,但我心裡一直惦記著。2007年,我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了廣東。那位朋友給出的價格是75萬,對我來講更加摸不著邊了,我又一次放棄。

2010年,我仍然念想著那組圈椅,我想怕是更加夠不著了,但不死心的我又去了廣東。這一次,東西已經不在廣東了,而是輾轉到香港。我又急忙跑到了香港,再次與那位朋友商談。因有前兩次的過程和經歷,我對這組圈椅的狀況已十分熟悉,它的每一條邊每一條縫我都了如指掌。起初那位朋友只是笑笑以為我還是拿不動,但我已經下定決心無論多高的價格,只要我能夠承擔就把它拿下來。最終,我以過百萬的價格收進了這七隻圈椅。

從香港運回北京,實話實說,朋友們看著都說好,都喜歡。而且我自己往往也是這樣,一件東西,在別處看著好,到了自己手上之後比原來的感覺更好,這也正是收藏的樂趣所在。當然這種「更好」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也不是程式化。而是確確實實到了自己手裡之後,你會對它去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可能會有新的發現,這種新發現哪怕只有一點點兒,你也會覺得很有意義,很有意思。

後來在這七隻圈椅上我就發現了好多之前沒有揣摩到和感悟到的東西,再加上後來我對它的印證,包括它的出身、漆灰工藝、用料、麒麟紋飾等一一對應之後,發現它是一組非常難得的明代跟官方有關的代表性的七隻大漆圈椅。所以我對它的認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那麼它的文化藝術價值、研究價值還有市場價值也就自然跟著往上走。現在,很多朋友都盯著這套圈椅,想把它買走。但是實話說,他們任何一個人給的價格都不會打動我。

買精品紅木,找我們沒錯!

從2004年發現這組圈椅,到2007年第二次失手,再到2010年最終把它弄到手。這期間我對它的認知有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無奈妥協的過程。我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到了自己手上之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雖有經濟的投入,但換回來的精神享受是不可估量的。回顧這組圈椅收藏過程,有震撼、有衝動、有沮喪、有妥協、有努力、有享受、有樂趣,這也正是一個「藏痴」的成長和成就。

對於收藏而言交流很重要

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古典傢具收藏的?在收藏的過程中是如何積累經驗,如何一步步深入下去?

劉傳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人們對「古董」這個字眼可能比較熟悉,但在「古典傢具」這個領域,別說我們那時還是年輕人,就連我們的長輩對「古典傢具」的概念的認識幾乎都是為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不斷發展,計劃經濟逐漸被打破,人們才有機會接觸到古典傢具的收藏。

剛開始,坦誠地說,接觸古典傢具並不是為了收藏,不是自己的喜好在這裡,而完全是為了生意,為了掙錢養家糊口。但隨著年深日久的接觸,每找到一件東西,逼著你去對它要做一些哪怕是初淺的研究和認知,為什麼呢?說句再直白不過的話,你得弄明白這件東西到底是好還是壞,好就能賣到好價錢,不好就不值錢。這樣一步步地深入,加上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交流,慢慢地大家對古典傢具從陌生到有了一定的認知和感悟。但在那個年代,可以說大家的認知都還浮於表面,我們也許能看到古典傢具的造型美、材質美,但看不到它形體之外的美,更看不到內在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買紅木產品,找我們沒錯!

隨著時間的推移,見到的古典傢具越來越多,上手收藏的也越來越多,同時跟朋友們交流、溝通、探討的也越來越多,對古典傢具的認知也就越來越深入。這裡必須要說,對於收藏來講,要想拓展認知,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這些有文化修養、有審美心得的朋友聚在一起,看似平常的聊天,沒有主題,沒有目的,但時間長了,相互之間都受影響,都受益,這樣慢慢積累起來的經驗越來越多。再加上許多專家學者的進入,他們對古典傢具的研究成果對我們來說也是獲益匪淺

漆木傢具是中國古傢具之宗

記者:跟大多數古典傢具藏家不一樣的是,您收藏和研究的重點是漆木傢具,這是為什麼呢?

劉傳生先生

劉傳生:在涉足古典傢具收藏之初,大家都會認為黃花梨和紫檀傢具最好,我也是這樣。但真正接觸得多了之後,你會發現,原來古典傢具是那麼地豐富多彩。

另外,當你對古典傢具的認識越來越深,你還會發現,在它的形體美之外,古典傢具的某個裝飾或符號還可以反映古人的審美取向和生活追求。也就是說,你能逐漸通過老傢具與古人對話,你的腦中會呈現出古人的生活場景。你會發現古人的生活很講究,也許比我們現在更有質量。古典傢具除了材質、造型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研究、領悟。這也是我對古典傢具越來越感興趣的原因。

客觀公正地講,黃花梨、紫檀在物質生活上確實給我帶來了一些變化,但真正給我帶來精神上享受的,是漆木傢具。首先我是被漆木傢具的各種造型、各自蘊含的文化所打動。又經過多年的研究,理清脈絡及風格特徵後,我發現漆木傢具是中國古代傢具的母體,是華夏傢具之宗。古典傢具的脈絡越來越清晰之後,我對自己收藏的東西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在這種情況下,坦白地說,我也收藏過不少好東西,也看過不少好東西,到後來我就留了一些下來,不捨得再放出去。這些留下來的也不是我有意識刻意地留,而是在收藏的過程中發現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它們具備豐富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有的甚至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其它東西代替不了的。所以我一咬牙,就不再放出去。我打算將它們系統地整理一下,興許對古典傢具的研究會有一些幫助。

買紅木傢具,找我們沒錯!

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

記者:您如何評價自己近 30 年來的收藏和研究經歷,未來又有何打算呢?

劉傳生:在古典傢具方面,是苦苦鑽研也好,無心插柳也罷,時間和歲月已經把我推到了這裡,不去研究它,不去保護它,心裡就會不舒服,總感覺少點什麼似的。當然我們都是平常人,我們也不說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和胸懷,但起碼得把自己想做能做的事做好,也算是有一個交代。其實「藏痴」不「藏痴」無所謂,主要是開開心心地面對每一天,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喜歡做的工作就行了。

中國大漆,驚艷世界!

在中國,漆的使用已經有近萬年曆史。

漆器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任憑時光如梭,它就在那裡,不驚,不動。

沉澱歲月留下的痕迹,即便剝去華美的外衣,留下的也是最質樸的本真,最震撼世界的美!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取自漆樹皮內采割的乳液,環保無毒。

髹(xiū)飾,漢族傳統工藝。

用漆漆物,謂「髹」;「飾」,寓紋飾之意。

新石器時代,先民就認識了天然生漆的性能並應用,古老技藝沿古至今。

【秦漢·絢麗】

秦漢,髹漆工藝首次高峰,漆色以紅、黑為主,色彩明麗,氣韻生動。

【唐代·華貴】

大放異彩,風格華麗,金銀平脫、螺鈿、雕漆等技法盛行。

【明清·繁榮】

官方與民間並駕齊驅,出現集工藝之大成的著作《髹飾錄》,開創千文萬華的繁榮局面。

工藝多樣

[ 素髹 ]

表裡一色 · 材質取勝。

[ 描金 ]

採取金色 · 描繪花紋。

[ 螺鈿 ]

貝殼鑲嵌 · 色彩熠熠。

[ 點螺 ]

薄螺鑲嵌 · 隨光變幻。

[ 雕漆 ]

厚漆雕刻 · 紋飾精美。

[ 金銀平脫 ]

金銀鑲嵌 · 華麗貴重。

此外還有[填漆][平漆][斑漆][戧金] [堆紅]……

影響深遠

【日本】

隨鑒真東渡,唐代的文化氣質流入了這個東瀛之國的血脈。實際上,唐代漆器的遺存,大量被保留在日本。

漆藝作坊林立,大多被視作重要的遺產加以保護,漆藝工人幾乎有著藝術家一樣的榮耀和自由,就連「Japan」一詞也與漆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歐洲】

宋朝傳入,歐洲人對美觀實用的中國漆器讚嘆不已,為滿足市場需求,歐洲人開始對中國漆器的仿製和研究。

傳承維艱

但令人扼腕的是,隨著工業化發展,髹漆藝術日漸式微,就連與之相關的「髹」字,也成了生僻字……

1962年,越南漆藝展在我國展出,人們看到誕生於我國的漆器,竟有如此魅力,重新開始了對《髹飾錄》的探究。

半個世紀過去了,守望原鄉,傳承技藝,先輩們的苦求究竟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紅木與大漆

大漆工藝,也是中國傳統傢具工藝對木質傢具進行保養與美化的一種手段。

生漆環保健康、緣耐溫防火,並且能夠「入木三分」,滲透到木質深處,讓紅木傢具木紋清晰、色澤清瑩,手感舒適。

大漆通透性好,紅木傢具的天然美麗得以清晰展現。同時,大漆在乾燥成膜後,具有防腐蝕、耐酸鹼、防潮絕緣、耐氧化、耐摩擦、耐高溫的特點,可經久不變色,不怕蟲蛀和不受溫度影響。用擦漆工藝做出來的紅木傢具平滑流暢、色澤清瑩光澈,不僅提高了紅木傢具的升值空間,而且增強了其藝術欣賞價值,大大地延長紅木傢具的壽命。

你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給別人看看,別人都會感謝你的。不要私存,放到圈子裡,讓更多人知道吧!

版權說明:紅木視界雜誌,部分綜合於互聯網,仙作(xianzuo.com)整理,侵權請告知處理。

題字:濮安國

著名明清傢具專家和工藝美術學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木 的精彩文章:

會不會打磨,決定了紅木傢具10倍的價差,如何辨別打磨好壞呢?

TAG:紅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