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有約君說

3月14日是第14個「世界腎臟病日」,今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SN)及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FKF)確定的主題是「人人享有腎臟健康」。

目前,我國每10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慢性腎臟病,公眾對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卻僅為12.5%左右。

為更好地普及腎臟病防治知識,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走進廣東省人民醫院,請來腎科大咖、院長余學清教授,梁馨苓教授,開講「保腎護腎」。

「腎虧」要進補?久坐也傷腎?每天到底喝多少水才科學?愛腎從晨早起床照鏡做起?……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腎嗎?這期名醫大講堂不但咖位十足而且乾貨滿滿,鐵粉們要的筆記+重點,一轉身就火線送到~(說多了心好累,看完記得點贊好嗎?)

大講堂線上線下火爆,現場預設的200座位全滿,不斷加位,觀眾甚至在門口站著聽課。線上直播打破了清晨的平靜,據不完全統計,四大埠僅在直播的90分鐘內就累計超過百萬人收看收聽。【 想看直接回顧點這裡】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現場

觀眾八點趕來「霸頭位」

大講堂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八點,記者來到省醫主體樓四樓多功能廳做準備,沒想到「更有早來人」,已經有七八位市民群眾在等候。

梁阿姨說,她放棄了喝早茶,一大早就從芳村趕來,與上班族一起擠了早高峰,有點不好意思呢。

「我是廣州日報和健康有約的老朋友,不花巧,但講防病治病很實在!」梁阿姨說,從報紙上看到大講堂預告,就馬上讓兒媳幫忙報名,進了「廣州日報健康有約腎健康微群」,還是覺得不放心,乾脆爭取「霸頭位」好了。

年輕人病少,不知道老年人的擔心。比如梁阿姨,腎結石六七年了,沒有發作卻總自感上廁所不利索;今年體檢又查出腎有個小囊腫,「醫生說還不用管它,可我怎麼都放不下心來……」梁阿姨說。

腎病患者哪怕正在住院,也希望多聽點防治常識。一位老伯伯坐著輪椅,讓兒子推著進會場,挺引人注意的。「在病房看著醫護忙得團團轉,也不好意思多問問題。趕上開講最好啦,不耽誤他們工作,我也多了解情況。」老伯伯說。

健康有約的微群從預告那天起就熱鬧起來,微友們交流著病情,相約著一同聽課,幾位在順德、高明等地的微友很擔心早上趕不及,還拜託群友幫留坐。

筆記來了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腎不好」要進補?

吃藥要謹慎 !

余學清教授不僅是省醫的院長,還是國內乃至國際著名的腎領域大咖級專家,難得抽出時間來講課。匆匆趕到前,他已經做了一場會診,幫助一名腎功不全的患者「對付」外科手術後的抗生素副反應。

「總有人說『腎虧』要補,這是誇大啦,沒那麼多人虧!」余教授說。但腎怎麼重視也不為過,因為100萬個腎小球,每天負責過濾血液,排出多餘水份與廢物、毒素,重新吸收有用物質,還承擔著內分泌功能,一旦損毀,修復就難了。

他特別提醒,不要亂進補、亂用藥。

要養護腎,就要慎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尤其腎有問題的,要避免使用氨基甙類抗生素,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利尿劑。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腎科大夫總是提醒謹慎使用消炎鎮痛葯,余教授舉例說,在北歐地區,因為見太陽少,人容易抑鬱,因此鎮痛葯使用多,腎病發生率也高。

在我國,腎科專家每每警惕的是中草藥腎損害或馬兜鈴酸腎病,「不是所有中藥都有腎損害」,余學清指出,目前確認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包括:馬蔸鈴、硃砂蓮、天仙藤、防己、加拿大細辛、木通、青木香等,馬兜鈴酸可引起尿路上皮細胞癌。

經過多年科普,亂用中草藥的情況大減,但含有馬兜鈴酸的成藥,腎功能不好的人,還是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飲食要清淡,

最好「二多三少」

正常人的腎臟既光滑且飽滿,「慢腎」者的腎,卻日漸凹凸不平甚至纖維化、硬掉了。

這個病變過程里,生活方式的影響更大,甚至高達六成左右,而次之的遺傳因素佔比也不過15%。因此,余學清非常主張大家重視養成護腎的良好生活習慣。

飲食上,盡量不要大魚大肉,暴飲暴食,最好就是「二多三少」。

「二多」,就是多吃低脂優質蛋白,多吃新鮮青菜水果;

「三少」,就是少油、少鹽、少飯。其中少鈉攝入,也就是少吃點鹽最關鍵,建議每人每天吃鹽不超過5克,老廣總是自稱「吃得鮮、吃得淡」,其實目前人均吃鹽量也達10-12克/天,今後做菜放鹽,要試著減量三分之一才行。

此外,喝的問題上,要注意少喝濃茶少喝酒,尤其是前者,如果戒不了「功夫茶」,也請茶後多喝水,稀釋一下茶濃度。

與飲食幾乎同等重要的,是運動,不僅刺激胃腸蠕動,減少便秘發生,還擴張血管,保護腎臟。運動要遵循「三五七」原則,「三」指一次運動時間不要少於30分鐘;「五」指一周運動不要少於5次;「七」指運動後心率170/分鐘減去年齡。

很多中老年人運動能力下降,可以採取以走路為主的鍛煉方式,每天快走半個小時以上,「昂首挺胸、大步流星」。

運動能護腎,不僅因為它可調節體溫、有益身體與肌膚健康,還可以排毒減肥呢。原來腎小球濾過膜只能讓小分子代謝廢物排出,太大的毒素分子就要靠人主動出汗來排泄了。

與提倡運動相對的,余學清提醒不能久坐。

他指出,有一項統計顯示,每天靜坐超過10小時的人群里,年輕人多,平均年齡才37.8歲,六成半是男性,他們同時也是高BMI人群、高能量攝入者,「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不在少數,這一點尤其對於中國人護腎有害。

總之,保腎護腎更需要行動起來,合理飲食,戒煙限酒,適當運動,心理平衡,才能腎康體健。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儘早發現腎病

鼓勵大家早起多照鏡子

梁馨苓,是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行政主任、大內科副主任,也是國內腎科著名的美女教授,她在大講堂上教大家如何早期發現腎臟疾病。

說起來很無奈,在腎科臨床上,很多患者一發病就是慢性腎病III期甚至IV期,有的需要立即接受透析治療。

在慢腎早期,有的人可出現頭昏、頭暈、頭痛、疲乏、失眠、血壓升高等等,但幾乎沒有人會想起到是腎出問題了,往往求錯醫,斷錯症。

要到了腎功能下降超過75%,患者出現了貧血、乏力、噁心、嘔吐、腹脹、厭食等嚴重不適,據症尋醫,已經是終末期腎病變。

「臨床大夫超聲檢查一看,腎臟小於12厘米×6厘米×3厘米,就會懷疑先天性小腎或者腎萎縮了」,梁教授說,但這已經遲了。

她特別鼓勵,不分男女,早起多照照鏡子。這可不為「貪靚」,只為儘早發現您的眼皮有沒有腫亮,面部是不是欠血色、無光華;再低頭看一看,兩條腿有沒有水腫。

臨床門診,很多更年期女性來找梁教授,大驚失色說「腳踝腫了,是不是腎出問題了?」往往排除了蛋白尿,可能只是內分泌水平波動,或者站多站久了而已。但梁教授說直言,這不能批評「瞎緊張」反而要表揚「常警惕」,要知道,持續3個月以上的腎臟結構異常,或者腎功能異常,那可就是惹上「慢腎」了!

很多人關注腎,從關注自己的尿液開始,這其實是對的。

尿中泡沫增多、尿色異常、排尿困難或疼痛、夜尿增多,都可以是腎臟病的早期癥狀。尤其是尿液放了一段時間,表面細小泡沫不消散,尿色象淘米水,或者發紅、濃茶色甚至醬油色,尿量小於1000毫升或多於2000毫升,那要到腎專科進一步排查。

年齡不大者,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腰痛,血壓升高,或者呼氣帶尿味,也要警惕是「慢腎」早期信號。

除了自我監護身體狀況,梁馨苓教授非常推薦,哪怕是健康人群,也要每年定期體檢,而且一定要檢測血壓、尿常規、抽血驗腎功能、做腎臟B超。

有高血壓、糖尿病、全身性感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腎臟病家族史,有肥胖、高尿酸、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或者年齡超過65歲,是慢腎的高危人群。這些人群,要密切關注血壓、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標,至少每半年監測1次尿常規、尿微量蛋白/白蛋白肌酐比值、腎功能等指標,以便早期發現腎損害。

世界腎臟病日 |「腎不好」要進補?要補補知識是真的~

精彩問答

1. 一直在說人需要每天喝8杯水,每杯250毫升,這科學嗎?腎有問題或者水腫體質的,日喝水量多少為宜?

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病區主任葉智明:

為保證身體健康,排泄與代謝通暢,正常人多喝水是必需的。但如果是腎有問題,多喝水排不出,會導致水腫、血壓增高,反而有害。我們建議,可以留起前一天的尿計算尿量,往上加500毫升的喝水量,就等於當天的理想飲水量了。

要提醒的是,如果慢性腎炎患者出現少尿,即日尿液量不足400毫升,或者合併了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出現水腫時要適當限制飲水量,請遵醫囑。

2. 看到馬桶里尿起了泡泡,我好慌!去檢查了一下尿蛋白,一個「+」,更慌了,接下來是不是要穿刺了?

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王文健:

關心自己,注意細節,及時檢查,這都非常值得表揚!「泡泡尿」其實很常見,或者說尿在馬桶里,容易產生泡泡。如果泡泡不太多,或者是大泡泡,而且消得快,就不用很慌張的。如果泡泡細小且難消,尤其是靜放一段時還在,那就建議進行尿常規檢查。

有「+」號,顯示有微量尿蛋白,看是否吃大餐,過度運動等,首先進行生活方式調試;如果改善生活方式、藥物干預等處理都不行,才需要做腎穿刺,以病理檢測確認腎損情況。

3. 體檢發現腎長了囊腫,會不會惡變?需要保守吃藥還是手術?

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行政主任梁馨苓:

良性腎囊腫其實不少見,一般不用理會它,只有超過3厘米了,或者對腎功能造成影響,才需要處理它。只要微創手術,進行穿刺引流就行,當然也可手術剝除。

有時我們會告訴患者,良性囊腫有點像人年紀大了就長皺紋一樣,伴生性的,只要保持動態性觀察就好,具體就是每半年花100元左右做個B超,不建議做CT甚至是增強CT。

此外,如果是多囊腎,有家族史的,就要嚴密監測進展情況,否則二三十年可進展為腎衰竭。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通訊員張藍溪、靳婷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編輯:吳婉虹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名醫解惑:5顆櫻桃把人放倒?這些食物更需要警惕

春遊在即,小心這些小動物出沒~

30歲女子咳斷三根肋骨?不讓骨骼早衰的方法拿走不謝

驚蟄過後,宜少酸增甘多吃Ta,八則湯譜請收好——

「生酮飲食」、素食肉……這些「時髦」飲食方式靠譜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的精彩文章:

春季護肝正當時,四大誤區可別「踩」!四款養肝食方不妨一試
節後調理腸胃,最好不過一碗小米粥了~

TAG: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