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同為大師包辦婚姻,季羨林為髮妻舍真愛,而郭沫若讓髮妻苦守老家

同為大師包辦婚姻,季羨林為髮妻舍真愛,而郭沫若讓髮妻苦守老家

民國時期,大師湧現,在學識上,他們值得敬佩,但是在情感上,他們的很多做法在如今的人看來,或許只有「渣」能解釋。

他們中的很多人以「包辦婚姻」為理由,在外另有家室,放在如今這應當叫做重婚,而放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為愛衝破束縛,這叫自由戀愛。

不過,凡事也不盡然,有些大師縱使中間出現了插曲,最終還是負起了家庭的責任,為髮妻捨棄了愛情,如季羨林。

一、隔壁的小姑娘

季羨林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在那個時代的認識中,改變命運的是兩樣東西——知識或者參軍。作為家裡的獨苗,季羨林走上了從軍之路。6歲那年,他就離開了父母,住到了叔父家中,一方面方便上學,另一方面也是想接著叔父的一些資源。

雖說叔父與季羨林一直很不錯,但小孩子向來敏感,住在叔父家中,總歸還是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此,大多數時候,對於叔父的要求他都不會拒絕,在學習上季羨林更是鉚足了勁,十分爭氣。

而正是因為季羨林對叔父的這種感情,讓他與彭德華有了緣分。彭德華住在叔父家旁邊,雖然沒有上過幾天學,但她生得十分乖巧,也很溫柔賢惠。放在老一輩人的眼中,這樣的彭德華就是做妻子的最佳人選。

於是,叔父便為季羨林牽線搭橋,成就了這樁婚事。其實,在季羨林的心底,他並不是很願意。只不過,由於當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盛行,而父親對此也同意,他又沒有心愛之人,壓根找不出反對的理由。

何況,這彭德華除了在學識上差一點,性格、相貌、賢惠等方面,的確是沒得挑。就這樣,季羨林與隔壁的小姑娘彭德華,定下來這門婚事。

二、不舍德國女子

不久之後,季羨林與彭德華結婚,成為夫妻的兩人相敬如賓,雖然共同語言不多,但是在生活上他們的配合也算是十分默契。季羨林主外,朱梅馥主內,非常典型的傳統模式。而後,他們的孩子出生,季羨林也前往德國留學。

在德國留學期間,季羨林接觸到了不一樣的思想和全新的人物。與眾多流連忘返的學子一樣,季羨林在國外也愛上了一位外國女子。雖然外國女子不及彭德華賢惠,但是在性格和學識上與季羨林卻是極為契合的。

曾經有一段期間,季羨林忘卻了自己丈夫的身份,忘卻了自己父親的身份,在國外與心愛的女子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但等到季羨林冷靜下來思考之時,他必須要做出選擇。就此與心愛的女子一生,還是擔起一個丈夫、父親的責任。

在季羨林與彭德華的婚姻中,儘管季羨林不是自願,但彭德華更是沒有任何錯,如今連孩子都有了,此時拋棄妻子,實非男人該為。於是,季羨林儘管不舍,依然還是選擇了將愛情拋棄。

在當時的很多才子看來,季羨林的選擇十分愚蠢,一個是什麼也不懂的鄉下妻子,一個是思想和知識都前衛的新女性,抉擇時如此容易。就像郭沫若一樣,在愛情和家中的糟糠妻子之間,他義無反顧地將妻子留在家中,在外追求愛情。

三、家庭還是愛情?

其實,有關家庭還是愛情的選擇題,自古已有。只不過,當時基於一夫多妻制度,並不是太明顯。有人說,選擇家庭,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做男人的本分,也有人說選擇愛情,及時脫離沒有愛情的婚姻,才是對自己對別人負責。

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一個被拋棄的女子,所要承受的生活壓力與精神壓力,遠非當今的人可以想像。當年郭沫若結婚之後,直接離家。幾十年都未曾與髮妻發生過關係,髮妻在老家照顧老人,而他在外另有家室。

雖說晚年時候,郭沫若也知道自己此舉有虧,到髮妻面前深鞠躬,但是鞠躬又如何,多年的苦等與一輩子的拋棄就要如此勾銷么?反觀季羨林,他遇上了心儀的愛情,觸手可得,但男人的責任制止了他。

在家庭與愛情面前,季羨林選擇了家庭,一方面是考慮到孩子和老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大抵也是因為他與彭德華之間產生了感情。不過,這種感情倒不一定是愛情,更多的應該是親情。

畢竟夫妻結婚之後,身份上更多的不再是戀人,而是親人,愛情修鍊到最後也會融入親情之中。而季羨林,他更早地明白了這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貨二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民國才子婚後移情,妻子不僅不生氣,還把對方當好友,羨煞旁人
張愛玲家族裡唯一溫暖之人,五十多載等來幸福,年近80披上嫁衣

TAG:貨二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