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的「身份證」

古人的「身份證」

藝術博物館 | 美術展覽 | 文創 | 公共教育 | 綜合服務

當今社會,

身份證是個人信息的標誌,

也是社會安全的保障,

雖然現在交通發達,

但沒有身份證同樣寸步難行。

我們知道,現在通用的都是二代身份證,

90後之前的朋友可能還見過一代身份證。

第一代身份證

第二代身份證

那在這之前,

還有沒有更早的身份證呢?

答案是肯定的。

翻開我們的歷史課本,

會發現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就有:

「實行保甲制,設立身份制度,完善驛站。」

這一策略加強了秦國對居民的管制,

使居民生活更加穩定。

當然,這裡的身份證明並不叫身份證,

而是叫做「照身貼」

材質也不是紙質塑封,

是一塊打磨的很光滑的竹板,

上面記錄個人的相關信息。

功能與現在的身份證相同,

居家旅行必須隨身攜帶,

否則就會被當成「黑戶」抓起來。

仿古代照身貼工藝品

有趣的是商鞅作為發明者的同時,又成為了「身份制度」反面教材,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駟即位,由於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的利益,嬴駟作為貴族的代表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得到消息便逃亡到邊關,準備在一家客舍投宿,卻被主人以其沒有攜帶「照身貼」,自己怕被治罪為由拒之門外。商鞅無處容身,最終不幸被捕,車裂而死。商鞅雖然不在了,但「身份制度」卻流傳了下來。

到隋朝時期,

政府官員有了特殊的身份證,

叫做「魚符」

《隋書·高祖紀》載,「(開皇九年五月)丁丑,頒木魚符於總管刺史,雌一雄一」,「冬十月甲子,頒木魚符於京師官五品以上」,「(十五年)丁亥,制京官五品以上,佩銅魚符」。

唐代銅魚符

之所以叫魚符,

是因為它真的是魚的樣子,

分左右兩瓣,

中間開孔可以穿線,掛在腰間。

在魚的內側刻有官員姓名、

所在衙門和官居品級。

不同品級的官員魚符材質不同,

《新唐書·車服志》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

魚符內側拓片

一般來說,

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為黃金鑄制,

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為銀質,

六品及六品以下則為銅質。

還為魚符配置了魚袋,

專門用來裝魚符所用,

但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能配有。

宋代金絲魚袋

可能會有人疑問,會不會被造假呢?

放心,古人的智慧是不可質疑的,

魚符由京師統一發放,

分左右兩塊,

左符放在內廷留作「底根」;

右符由自己保管,

作為身份的證明來使用。

公職交接或進宮等需要驗明正身的時候,

便由內廷降下左符,

如果與右符相勘合,便證明身份不偽。

唐代魚符

這種左右分開的形式,

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呢?

沒錯,這種運作形式,

和大名鼎鼎的虎符如出一轍,

所以魚符在一定程度上,

其實和虎符一樣,是權利的憑證。

杜虎符

唐代雖然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

但面對繁榮的貿易往來,

人員流動性太大,

甚至還有大量的「外國人」,

因此特別重視「身份制度」的推廣,

連高句麗、安南這些蕃國使者

也統統都發給不同樣式的符。

蕃國符以雌雄來分,

雄符留在朝廷,

雌符交給蕃國來使帶回去。

再有來臣,

則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真實身份。

所以像這樣的特殊情況,

一般左右符的數量不等,

一塊雄符對應十二塊雌符。

《新唐書·車服志》載:「朝貢使各齎其銅魚而至,不合者劾奏。」

唐 閻立本《步輦圖》

後來武則天篡國奪權,

魚符改用龜符

當時最高等級的官員則佩戴金龜,

「金龜婿」一詞便由此而來,

可以想像,家裡招了一個身份證是「金龜」的女婿,

最低也得是三品大員,

那可是光耀門第的大喜事兒。

唐代龜符

龜符制度在武則天逝世後,

便被又改回了魚符

雖然實施時間短暫,

但「金龜婿」一詞卻流傳至今,

也將歷史上的武則天,

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拴馬樁」系列文創

以關中拴馬樁為原型進行的再創作

搭配大雁塔、小雁塔、城牆、鐘樓等

西安特色地標建築

共同構成整體圖案

陶瓷材質,軟木底座

色彩鮮艷濃烈

代表了關中地區熱情如火

自信樂達的文化色彩。

拴住好運、拴住財運、

拴住一切幸運

拴馬樁冰箱貼

拴馬樁冰箱貼

拴馬樁杯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亮寶樓 的精彩文章:

「三百年無此筆墨」:陳洪綬
品控與管理的法則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