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貞德、拿破崙與戴高樂:英國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

貞德、拿破崙與戴高樂:英國與歐洲大陸六百年矛盾

英國自古就對歐洲大陸採取一種「若即若離」的態度,自18世紀開始為爭奪、維護「世界第一」地位,它所採用的就是「大陸均衡政策」。

(1)「大陸均衡」政策,在現代已經無法實現,面對「加入歐盟的負影響」越來越嚴重,英國開始「爭論」與「彷徨」

「均衡政策」實質上就是採取各種手段不允許出現「帶頭大哥」,從而干擾、威脅自己在海上的「霸權」。同樣,1973年加入「歐共體」/歐盟,也主要是希望藉助自身的力量「影響」歐盟,讓歐盟成為自己的利益實現的載體,也就是歐盟利益與自身利益高度一致下,依靠歐盟的影響力,延緩甚至可能「重現」自己曾經的光榮。但問題是,世界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從法國和西德主導的「歐共體」,再到法國和德國主導的「歐盟」,歐洲大陸儼然已經形成「帶頭大哥」,自1973年到2013年的所謂「三駕馬車」,英國採用的「均衡政策」其實已經失敗。

英國的擔心在於:歐盟可能吞噬英國,使英國徹底從「世界性大國」演變為「歐洲國家」,這既傷害到了自己的「自尊」,又讓本國利益遭遇重大損失,同時,也和自己的基礎思想:「盎格魯—新教」文化受到顛覆。

聖女貞德就在「英法百年戰爭」時期

因為現實和未來矛盾,加上幾百年的歷史溯源,英國和歐洲大陸間的互相猜疑越來越嚴重。

(2)島國思維與海上霸權並不矛盾

正因為「大陸均衡政策」施行的三百年里,英國和歐洲大陸所有強國間都發生過齷齪,特別是和法國,三百年來兩國爭奪「世界話語權」「歐洲話語權」的行為就沒有停止過。再往前,法國1337—1453年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不但讓法國和英國的國家建設得以完成,也奠定了英國「島國思維」徹底成為「基因」。

「島國思維」和進軍大陸,乃至「海上霸權」並不衝突,後兩者只是「島國思維」的擴大工具。「島國思維」不是就待在「島上」,而是行為做事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對周圍群體的正常利益不進行考慮,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進軍大陸、海上霸權也僅僅是維護「自我中心」的手段。

拿破崙

「大陸思維」同樣也是以利益為先,這是人的本性,也是存在、生長的必要,但「大陸思維」往往更容易妥協、交換,換取「最佳」利益。

正是因為「大陸均衡政策」乃至後期的「光榮孤立政策」,表面上只是「旁觀者」,但實際上它與我國的道家思想有一定相似性「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真的是「旁觀者」們?它想做的不是「旁觀者」而是「裁判者」甚至「園丁」,誰長高了,拿把剪子把高出來的剪掉而已。

(3)19世紀中後期,英國逐漸出現的「光榮孤立政策」,其實也只是「大陸均衡政策」的變形

在1880年代到1890年代,在拉美地區面對美國和德國勢力的崛起,英國丟車保帥,放棄與美國「正面競爭」在拉美的主導權(只是放棄正面碰撞,不是放棄爭奪),轉而轉向歐洲應對法德俄特別是德國在1883年代的「瘋狂殖民」。

1588年,英西海戰

在那時,英國和法國的競爭仍然是主體。但「威廉二世」及其德國海軍方面的「瘋狂造艦計劃」嚇壞了英國,英國和法國已經在七八百年的競爭中逐漸熟悉對方,但面對「新興強國」德國(只是說德國作為統一的普魯士是新生的)並不熟悉,再加上德國人的性格優點,從1900年開始,英國把德國看做了「最危險的敵人」。

即使德國的海軍實力不足英國的三分之一,法國卻是英國的一半兒也不可能改變「思維同一」性的重要性(只是相對德國更具有「同一性」)。

下文詳見:「大陸均衡」政策下的英國和歐洲大陸各強國六百年矛盾簡述

英國因在「二三環」國家中地位下降,只好自保退出「歐盟」

德國戰略很短視:沙俄能及時止損威廉二世何以不能

戴高樂兩次拒絕英國入盟申請,45年歷史證明他是睿眼識國(長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西域三強:弱勢大唐隱忍自強終敗東突厥
1975年脫歐背後:日不落變成日已落,大英情結至今難忘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