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2019年3月14日恭迎本師釋迦摩尼佛出家日

2019年3月14日恭迎本師釋迦摩尼佛出家日

釋迦祝誕

2019年3月14日(農曆二月初八)恭迎釋迦摩尼佛出家日。

廣靈極樂寺眾弟子恭誦本師釋迦摩尼佛聖號,祈願正法久住,世界和平,國家繁榮,人民安康。

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諸佛皆示現出家而成佛道。釋尊降生於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一生示現,目睹老病死,捨棄王位、妻子,及後宮六萬婇女,種種上妙伎樂,夜半踰城出家,苦行六年,成無上道。

佛陀降生及出家

佛陀的家世

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條恆河的支流,名羅泊提河。古印度時在河谷兩岸,散布了十個釋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於河東的迦毗羅衛城,由於政治修明, 最為強大,成為他們當中的盟主。

因為古印度社會階級制度很森嚴,釋迦族屬高貴的剎帝利階級之一,所以迦毗羅衛城和鄰近的拘利城的釋迦族人互通婚嫁,以保持血統的純凈。

佛陀的降生

佛陀誕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相當於中國的周襄王三十年〉的四月初八日,父親是迦毗羅衛城的城主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是拘利城公主。夫人臨分娩時依照俗例,要返回娘家拘利城去。途中經過藍毗尼園,她看見一棵無憂樹,花朵盛放,正想伸手採摘,太子便誕生了。

摩耶夫人那時年過四十,身體衰弱,生了太子七天後便去世。從此,她的妹妹波闍波提夫便負起了撫育太子的責任。

凈飯王晚年得子,後繼有人,心中很歡喜,於是和有德望的婆羅門商議,為太子取名喬達摩·悉達多。

其時,有一位隱居的修道者阿私陀,到來為太子占相,預言太子將來,若是在家,便成為轉輪聖王;若是出家,必為覺者。凈飯王聞說,不禁愁惱,深恐兒子他日會出家。

童年的生活

太子由七歲開始,每天須研習經典;年紀稍長,又要學習騎、射、劍擊等武藝。他雖然於文、武二途都漸漸得到很高的造詣,但他最喜歡的,還是思索人生的奧秘:

生命從何而來?

人生真正的目的是甚麼?

生命的盡頭有沒有歸宿?

這些人生問題,就算哲學家也不易解答,年輕的悉達多太子自然也難免迷惘起來。

有一天,凈飯王攜太子到郊外遊覽。太子看到農人們在田中耕種,烈日晒背,滿身泥漿,十分辛苦;耕牛拖著笨重的犁耙,弄得皮破血流,行動稍慢即遭鞭打;在翻開的泥土中,有些小蟲受了傷,小鳥看到,便飛下來爭啄。

在大自然里,萬物弱肉強食。小蟲死,小鳥得而生存。生和死,互相依附。每個生命都是極短暫的,最後更不免要死亡。

悉達多太子在綠油油的樹蔭下端坐默思,慈憫的心頓生,而厭患世間的意念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奢華的生活

父王為太子築了寒、暑、溫、三時的宮殿和美麗的花園,又挑選了不少宮娥彩女來侍候他,希望透過奢華的生活享受使他不要生起出家的念頭。

歡樂的日子,如行雲流水般過去。但這並不是太子所要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

毅然出家

稍後,太子得到父王的同意,帶著待從出遊,在東門看見曲背貧困的老人;在南門看見痛苦呻吟的病人;在西門看見送葬中的死人,他看見了這些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難,不禁向隨從說:

『我非脫離這老、病、死的痛苦不可!』

不久,太子來到北門,遇見了一位修梵行的沙門;這時太子看見他高雅的儀容,又聽到他說出自己的出家,是為求脫離老、病、死的痛苦,不禁連聲讚許。

自此之後,太子渴望出家修道。就在二十九歲那年,他的兒子羅睺羅誕生了。在一個午夜,他帶著侍從,跨上白馬,悄悄出了王宮,向城外馳去,然後進入一座森林,割斷長發,脫去服飾,換上袈裟,又遣走侍從。悉達多太子從此成為一個修道者了。

訪道及悟道成佛

訪求道法

太子離開森林,再繼續向東南行,到毗舍離城附近拜訪修道者跋伽婆。他在苦行林中,看到許多修苦行的人,用種種奇怪的方法來折磨自己的身體。他們以為只要這樣做,來世便可生天,享受快樂。但是不合理的『苦因』,又怎能得到合理的『樂果』呢?

太子認為這種方法,決不能解脫生死,所以住了一晚,便離開了。

修持苦行

太子來到王舍城附近的一個林谷,拜訪兩位著名的宗教大師阿羅邏和郁陀羅,兩人認為修道的方法是:應先出家,托缽為生,修習禪定。

太子留在這裡好幾個月,禪定境界修得很高,但對解脫生死之道,仍無所得,只好離去。

辭別以後,太子來到尼連禪河邊,迦耶山的南面,會合了憍陳如等五人,便在那裡同修苦行,靜坐沉思。

太子每日或隔日進食一麻一米,後來還七日才進食一次,這種刻苦的生活,使他身體消瘦,皮骨相連;一直度過了 六個年頭。

放棄苦行

六年的苦行,仍未能解脫生死。太子無奈,只好放棄這種修行,走進尼連禪河去沐浴,洗滌身上的積垢,還接受牧牛女乳糜的供養,因此身心的健康都逐漸恢復。

隨伴他的憍陳如等五人,卻誤會他的道念不堅,悄悄地離開他,走到波羅奈國鹿野苑去繼續修他們的苦行。

降伏心魔

太子獨自來到迦耶山,在一棵畢缽羅樹下,敷草而坐,發誓說:

『我若證不到無上正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他在樹下靜思解脫生死之道,於成道前的一個深夜,在禪定中顯現魔境擾亂,魔王派遣魔女來誘惑他,又令魔兵魔將來威脅他。幸而太子的道念堅定,始終不為魔境所動搖,結果魔王不敵,便隱沒了。

悟成道佛

太子降伏惡魔之後,摒除一切雜念,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和探索,在十二月初八日黎明,當明星照耀大地的時候,終於豁然大悟,徹見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無上正覺。此後世人尊稱他為『佛陀』。

說法及入涅槃

度化眾生

世尊自三十五歲在菩提樹下成佛後,直到八十歲入涅槃,在這四十多年間,從未間斷為眾生說法,足跡踏遍了恆河兩岸。

佛陀化度的方針是先度凡夫小智的人,然後化度大智的人,所以說法有淺有深,使到許多眾生都離苦得樂。

入大涅槃

後來,佛陀年高八十。他離開王舍城,北行到毗舍離城,適逢饑饉,他惟有遣散了大眾,只留下阿難陀一起度過雨季。這時佛陀已經有病,受了鐵匠純陀供獻的食物之後,病情加劇。他來到拘屍那城的一條河流,洗了澡,上岸後在兩棵娑羅樹的中間,由阿難陀鋪設了睡床,佛陀枕著右手,側身而卧。這一晚,有一個外道名叫須跋陀羅求見,佛陀向他說了八正道法,收了他為最後的弟子。

這時,佛陀在彌留之際,眾弟子到來探望,心中感到非常悲痛,佛陀便向他們作出最後的遺訓:

『你們不要以為失掉我,便沒有導師了。我滅度後,以往所說的言教和戒律,就是你們的導師呀!』

佛陀吩咐完畢,就在西元前五四三年的二月十五日夜半,右脅而卧,入大涅槃了。

拘屍那城城主和佛陀的弟子,用最隆重的禮節,為他舉行火化;舍利則由摩揭陀國和釋迦族的八位城主請去建塔供奉。直到現今,舍利塔還在照耀人間。

【經論所贊出家功德】

在家之人多諸煩惱,父母妻子恩愛所系。常思財色,貪求無厭,得時守護,多諸憂慮。流轉六趣,遠離佛法。當作怨家惡知識想,應厭家垢,生出家心。無有在家修習無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無上道。——郁伽長者經

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樂家,財富珍寶具足。——出家功德經

居家生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家業則廢;若欲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不舍,乃應行法,是名為難。若出家離俗,絕諸忿亂,一向專心,行道為易。——大智度論

設滿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大寶積經

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無量……是故佛說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大海,廣於虛空。——賢愚因緣經

若復有人歸佛出家,功德有十。云何為十?一遠離妻室,二染欲不貪,三愛樂寂靜,四諸佛歡喜,五遠離邪魔,六近佛聽法,七遠離三惡,八諸天愛敬,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如是十種功德,歸佛出家獲如斯報。——分別善惡報應經

【帝王將相贊出家】

宋仁宗皇帝御題贊僧賦:「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為僧,便受人天供養,作如來之弟子,為先聖之宗親。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白鹿銜花,青猿獻果……」

順治皇帝贊僧詩:「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身難。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新浪微博:@昌義法師

微信公眾賬號:昌義法師

訂閱即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佛訊,及昌義法師每日法語!

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也是一種功德!

恭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