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阿里投資《綠皮書》,看資本眼中的好內容「真香」

從阿里投資《綠皮書》,看資本眼中的好內容「真香」

獲得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的電影《綠皮書》,在中國上映13天,票房已經過3億,上座率高於《驚奇隊長》這樣的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據預測,有望超過2013年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5.72億),成為史上奧斯卡最佳影片在中國國內票房最高的影片。相比於特效大片,該片2300萬美元的製作費不算多,性價比卻相當高,預計投資回報比為1:10。

阿里作為參投方之一也賺得了口碑和票房。馬雲說這部電影讓他感到了希望:「電影不應該是靠錢堆砌起來的,電影也未必一定要有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那電影或者說中國影視應該依靠的是什麼呢?或者說,阿里投資這部電影,是看中了什麼呢?

資本寒冬,好內容釋放溫暖味道

阿里決定參投這部電影,只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可見資本會被好內容吸引。《綠皮書》在中國電影市場的賣座,也在另一個維度印證了,市場端的觀眾對好內容同樣有足夠的辨識能力和鑒賞力。

中國影視業去年遭遇資本寒冬,但好內容依然在寒冷里釋放出暖意。電影方面,《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等代表著中國電影商業大片的崛起,《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則讓我們看到了現實題材的金礦。兩種電影都有一個能夠打動觀眾和資本的硬核,就是好內容,不再是內容虛假、大製作、空洞無味的「假大空」影視佔據市場,說明了市場正在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

電視劇領域也是如此,近年來一些小而美的影視作品頻出爆款,比如《快把我哥帶走》《最好的我們》,這些輕量級的影視,沒有流量明星的加持,最初也沒有超級大IP的光環,但是依靠內容的紮實「靠譜」,製作的認真專業,作品收穫了高口碑、自來水的發酵,最後以口碑帶動了市場,成為人人羨慕的「頭部」。

以認真做劇聞名的正午陽光影視公司,在資本大躍進的前幾年也經歷過短暫「迷茫」,但一直沒有改變製作的認真態度和專業方式,在2018-2019年冬春之交,相繼播出的《大江大河》《知否知否》《都挺好》三部作品獲得了口碑和收視的雙贏。這正是市場對「好內容」的肯定,也是對認真、專業的從業者的認可。就像《綠皮書》里黑人阿里最終津津有味地吃了白人托尼愛吃的炸雞,不是因為別的,是味道「真香」。

那麼,對於目前階段的中國影視市場來說,什麼是好內容?

「政治正確」沒什麼不正確,好內容撫慰心靈

有人以「政治正確」批評《綠皮書》,但「政治正確」也是奧斯卡獎的評審們多年堅持的一點。如果沒有政治正確,就沒有《阿甘正傳》在1995年的獲獎,當然很多人也會為當年《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奧斯卡遺珠忿忿不平。但正是《阿甘正傳》撫慰了當時美國越戰後政治文化背景下人們內心的傷痕。

有些影視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時代的心靈藥劑,這是影視文化的重要社會價值體現。有人覺得《綠皮書》在展現衝突時過於溫和,最後的大團圓結局過於理想化,但這也許正是《綠皮書》在殘酷中留給人們的希望所在。就像《肖申克救贖》中所說:萬物之中,希望至美,之美之物,永不凋零。真正的好作品不止是展現傷口,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和好故事撫慰人們的心靈,也是它饋贈給觀眾最好的禮物。

以目前熱播的《都挺好》為例,該劇劇本細節很紮實,切中現實的瑣碎與焦慮,人物表演很到位,但是如果能夠再「政治正確」一點,暖心一點,也許會更好。畢竟,把傷口給人看是種勇氣,但讓傷口癒合,更需要能力。當然,治癒不只是不痛不癢的心靈雞湯,而是讓人感同身受的魅力。希望該劇在後半部分,能給人更多治癒的力量。

自古套路得人心,好內容是戴著類型的「鐐銬」跳舞

《綠皮書》並不是一部創新性很強的作品,甚至有很多極為相似的成功前例。比如獲得1990年獲奧斯卡獎的《為黛西小姐開車》,比如法國片《觸不可及》,故事套路都極其相似。怪不得《黑色黨徒》的導演會說:「每當有人開車,我都會輸。」

《綠皮書》的套路除了有經典作品在前,還戴著類型的「鐐銬」。它首先是部公路片,一部標準的雙男主展現性格衝突的喜劇片:二人在路上,為了完成一個任務出發,由衝突到互相影響,融合、建立友誼……看簡介我們就知道是什麼故事;看開頭,就知道結局如何,但依然讓人慾罷不能,依然讓人對歷史和現實反思。

除了在人物設置上稍有不同,阿里扮演的黑人成為高等社會階層的音樂家,白人托尼則是義大利血統的底層平民。身份反轉固然算套路中出新意,但劇本細節的紮實,角色表現的出彩才是影片成功俘獲人心的關鍵。

人類就是這樣的生物,不斷地看別人的故事,來印證自己的人生。早就有很多人總結出人類的故事原型,套路就那麼多,如何在套路的枷鎖里製作符合當代人審美口味的故事,打動人心,是大多數創作者應該思考的,也是中國影視應該面對的問題。如何戴著鐐銬跳出自己的舞蹈,說出自己的表達,是製造好內容的起點。

目前中國影視在類型化方面還不夠成熟,一直為人詬病講不順故事,在技藝和表達上擰巴。彷彿套路、類型就會束縛住表達,其實這原本就是不是問題的問題。《我不是葯神》即在類型上做到了基本面,才把一個創痛的現實事件變成了一個「好看」的故事。《無名之輩》也是做到了把小人物的悲涼裝入喜劇的套路,才得了人心。

中國影視,除了一部分純粹的小眾文藝作品,只為表達而生,大多數還是想為大眾喜愛,有著市場和商業追求,就必須尊重類型,尊重套路。創作者就要練好技藝,與現實接軌,在套路里表達真實,在類型化的基礎上創新。

結語:

當人人探討好內容的時候,正是我們缺乏好內容的時候。新千年之後的十年,是中國電視劇領域好作品頻出的年代,蘭曉龍編劇、康洪雷導演、華誼吳毅工作室的《士兵突擊》從網路口碑反哺電視台,該劇又火了一波。《武林外傳》《潛伏》《父母愛情》等讓創作者飽含激情,讓觀眾收穫感動的作品也不斷湧現。但2010年之後資本的湧入,行業躁動了十年。十年不短,足夠一個世代,也不長,足夠中國影視反思和繼續成長。

在新的一批更有鑒賞力,也更包容的年輕觀眾的面前,好作品,依然是我們最需要的文化餐點。可鹽可甜,可酸可辣,只要有好菜,觀眾不會拒絕老菜館,也不會拒絕新的媒體環境下的跳脫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linkage 的精彩文章:

從人人喊打的郭京飛,看「反派」的自我修養
女神節「點題」上映,《驚奇隊長》能否踩准「女性主義」新節點?

TAG:Vlink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