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戰爭,要麼生,要麼生不如死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戰爭,要麼生,要麼生不如死

這部劇下面被頂得最高的評論是這麼寫的:「千萬不要大團圓結局,千萬不要!」

文 | 壹哥

轉載自:壹條電影

(ID:ytmovie666)

昨天一個老朋友突然在微信上問我:「你看沒看《都挺好》?」

問這話的人,已經3年沒有回過一次老家,談起老家,永遠是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

就在上個月底,一個剛剛13歲的男孩在深圳跳樓自殺。在他留的四封遺書里,有一句話特別刺眼:「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難過。」

看見朋友的微信,我突然想起了這條新聞。

然後只回了他兩個字:「看了」。

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看完《都挺好》的感受,我會選擇這兩個詞:

擊節叫好,慘然一笑。

擊節叫好,是因為終於有了一部電視劇,告訴我們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傷害。而慘然一笑,是因為它來得太晚了,晚到很多的傷害已經造成,很多人的半輩子已經過去。如果它早來20年、30年,很多人,也許會比現在幸福太多。

聊之前,我得先把劇名解釋清楚了。「都挺好」,聽上去是不是很耳熟?

沒錯,打電話問起來,兒子也挺好,女兒也挺好,老人也挺好,就連海報上都是一家人圍坐,其樂融融。看之前,我真以為這又是一部母慈子孝、感天動地的家庭劇。

最大諷刺來了:這劇里,沒一個人是過得好的,更適合的名字,應該是《都不好》。

甚至有人給出這樣的評價:「看這部劇15分鐘,都要窒息。」

劇一開篇,就是蘇家老母親去世,明哲、明成、明玉兄妹三個回來奔喪。但奇怪的是,姚晨演的蘇明玉對母親的喪事從始至終都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似乎去世的不是她自己的媽。

連大哥明哲都看不下去了:

兄妹三個陪老父親聊天,明玉也是一直看手機,根本不理不問。二嫂端過來杯咖啡,她像是對待服務員一樣回了句:「咖啡不錯」,就再沒有話。

二哥明成趁著沒人,狠狠吐槽了一下這個妹妹:

看到這我有點納悶:一家人,何以至此?

後面的劇情很快就給出了答案。

畫面轉回10年前,明玉正在高考複習的衝刺期,此時大哥明哲剛從清華畢業,準備去美國念書,二哥明成也剛被家裡人安排了工作。明成休息回家一上來就幹了兩件事:

1. 圍著媽媽撒嬌。

2. 把一包臟衣服丟給妹妹,命令她去洗。

正在備戰高考的人,怎麼可能有時間給別人洗衣服?但媽媽可不這麼想,她的態度很明顯地偏向哥哥:

一個詞瞬間出現在眼前:

重男輕女。

《都挺好》里簡直就為我們演示了教科書式的重男輕女,看得我這個男人都忍不了了。

比如吃個飯,媽媽給倆兒子夾了雞腿,就是不給明玉夾;

比如明哲考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卻面臨著高昂的生活費,媽媽直接不經商量就把明玉的房間賣了,給哥哥湊錢;

再比如,明成出去旅遊張嘴就要2000塊錢,媽媽連眼睛都不眨。而明玉想報學校里的衝刺班,要個1000塊錢,卻被媽媽無情駁回;

也許傷害最大的是:明玉本身就聰明,有和明哲一樣考上名校的實力,但這一切在媽媽眼裡都不值一提。在她看來,作為女孩,去個師範就是頂天的好歸宿了:

劇里的這些事,我可以說,完全不是藝術的虛構,全都是血淋淋的真實。

還以為重男輕女是封建時代的傳說嗎?

我身邊就有姑娘,自己在北京掙著過兩萬的工資,卻住著合租格子間,因為每月工資的一半要寄回家給弟弟籌備婚房。

能來北京已經是好的,我親戚的女兒就活生生被從北京拽回了老家——因為兒子已經去外地了,女兒就應該呆在老家照顧父母。

至於有好吃的給兒子吃,不給閨女吃的故事,光我聽過的都不下五個版本。

每個有兄弟的姑娘都或多或少有明玉的影子,在那張蘇家的合照里,明玉站在眾人旁邊,像是個誤闖進別人家的陌生人。

而每個這樣的家庭,都會有一個不明事理,只管當和事佬的父親:

和一句對女兒的蓋棺定論:她就是脾氣太差了。

沒有人意識到,這不是脾氣倔不倔的問題,也沒有人明白她正在遭受傷害。

飯桌上明玉終於爆發了,她質問母親:

「我讓你生我了嗎?我讓你養我了嗎?你把我生下來就要負責,不是光圖快活!!!」

她得到的回答,依然是那句經典到不能再經典的「父母台詞」:

「我們把你養這麼大,我們有罪了是不是?!」

面對這句話,任何子女能做的只有沉默和離開。

在所有國產劇里,《都挺好》是極少數能真正赤裸裸面對「重男輕女」這件事的電視劇。另一部同樣赤裸的,叫做《歡樂頌》,同樣是正午陽光出品,同樣,有一個飽受原生家庭之苦的樊勝美。

但相比《歡樂頌》,《都挺好》明顯要往前走了一步:

這部劇不光展示原生家庭之罪,更是在展示家庭的傷害,到底會怎樣影響子女的一生。

小時候受的那些傷,往往在成年後,才會顯露出它真正的疤痕。

最明顯的要數明玉,自小不受待見讓她形成了邊緣化的人格。她極度自律刻苦,拼了命地往上爬,只想讓別人能看得起,在上大學的時候把自己成功推銷給了後來的老闆。

但同時,她卻像是一個極度理性的工作機器,理性到不近人情。除了對老闆的忠誠,幾乎不會對任何人產生依賴和感情。

她身居高位,住著高檔公寓,但每天晚上都是獨自面對冰冷的衣櫃,夜夜失眠。

然而,你以為明玉是個冷血動物嗎?

恰恰相反。母親去世,是她第一時間趕到處理後事,辦葬禮、買墓地都是她出的錢,就算是因為和明成吵架沒有參加葬禮,她也會一個人跑到母親墳前上一束花:

在車裡的那段戲,明玉狠勁地把胳膊上的孝箍往下撕,卻死活撕不下來。就像是她對母親的感情:想往死了恨她,但偏偏繞不過一世母女的瓜葛,她想逃離這個宿命,卻逃不開。

家裡最不受待見的那個,往往是最孝順的那個。因為她們窮盡一生都想靠做點什麼來獲得父母的「待見」,所以也就註定一生都痛苦。

那麼受待見的兩個哥哥,情況會好嗎?《都挺好》告訴我們,不會。

大哥明哲,從小就是家裡的既得利益者。他大學畢業就出國念書,十年沒有回家,從來沒有為這個家付出過什麼。

母親的寵愛給他帶來的,是無能。

同時面對弟弟和妹妹的爭端、老父親的贍養、失業三大問題,他既沒有思路,也沒有本事去解決。他能做的只有擺出個大哥的架子,一到具體問題上,還不如老婆看得清。

二哥明成更甚,他就是傳說中典型的「媽寶男」,從小最受寵,長大了就算掙錢娶了媳婦,依然還是要靠母親的接濟過活。以至於老爸還要背著他藏私房錢,免得讓他搶走。

作為一個媽寶男,明成在前七集里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撒嬌。

小時候跟媽媽撒嬌最受寵,長大了跟老婆撒嬌也可以輕易化解矛盾。

但是面對如何贍養父親這個最大的問題,他和哥哥明哲一樣毫無頭緒。

明哲和明成雖然都老大不小,但都如孩子般幼稚。相比明玉,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傷害是「隱形」的,卻更加致命。

而那個當了幾十年和事佬的父親,曾經面對母親的重男輕女不聞不問,現在面對兒女們吵架,一樣不聞不問。他關心的,從來都只有自己。

用劇裡面的台詞來概括:

「蘇家,就是一個爛攤子。」

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過失,影響的不僅僅是子女的童年,更是子女以後的整個人生。

而當子女成年之後,也會反過來將傷害加之於父母身上,反噬父母。

這種傷害甚至還可能延續到下一代,形成無窮無盡的循環。

這就是《都挺好》最大的諷刺所在:表面上都挺好,實際上里子都爛掉了。

中國有多少家庭是被這種循環毀掉的呢?告訴你,比你想像得多得多。

開頭提到的那個朋友,每次問他為什麼過年不回家,他只會說一句:「跟家裡的感情已經很淡了,不想回去。」

我的一個女同學,跟男朋友談了十年的戀愛,就是不敢結婚,更不敢要孩子。問起原因她總說:「我怕我的孩子來到這世上,和我小時候一樣痛苦。」

……

這樣的例子,我可以給你舉一車出來。

他們大多甚至都不涉及重男輕女問題,因為都是獨生子女,但是他們都對父母有著同樣綿延半生的仇恨。每個中國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問題。把《都挺好》上升到全民層面,每個中國家庭,其實都挺不好的。

不然,曾經的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也不會擁有十多萬的擁躉。

所以歸根結底,這部電視劇要討論的還是那件事:

我們到底要不要原諒父母。

一直有句話很出名: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一句謝謝,而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句對不起,但我們彼此都等不到。

《都挺好》這部劇下面被頂得最高的評論是這麼寫的:「千萬不要大團圓結局,千萬不要!」

這句話背後真正想說的是:「我不原諒,死都不會原諒!」

就像是劇裡面明玉做的——直到母親去世,她都沒有原諒母親。

但是《都挺好》同時又給出了另一個思路:真正的原諒,是跟自己和解。

也許過去的傷害永遠無法彌補,也許父母我們永遠無法改變。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樣子,也不要把傷害再加之於其他人。

《都挺好》也給了一點暖心的希望:明玉碰到了一個可以讓她託付愛的男人,也許這個人是她與自己和解的開始。

這就是前七集告訴我們的事情。

我不知道後面的劇情將會如何發展,明玉到底會不會原諒父母和哥哥,蘇家到底會不會就這麼散了,但我相信它一定會給我們一個最真實的答案。

至於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看完這部劇,心裡就都應該有數了。

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北電公布撤銷翟天臨博士學位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