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香儂科技李紀為:初入NLP領域的一些小建議

香儂科技李紀為:初入NLP領域的一些小建議

作者 | 香儂科技李紀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博士

來源 |李紀為知乎專欄

ACL 2019投稿剛剛落幕,投稿數超過了2800篇,可以說是歷史以來最盛大的一屆ACL。在深度學習的推動下,自然語言處理這個子領域也逐漸被推上人工智慧大舞台的最前列。

最近在跟同學的郵件、或者知乎留言中的交流中,不少同學尤其是剛入(jin)門(keng)的同學,提到了深度學習背景下做NLP科研的很多迷茫。基本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如今一個模型,幾十行TensorFlow或者PyTorch就可以解決掉,大家不厭其煩地刷數據集的benchmark,但是因為如今實現模型的門檻低一些,SOTA很難再刷的上去;就算好不容易刷上去了,因為模型千篇一律無非修修補補,文章投出去了因為novelty受限,文章中不中看天;即便是文章中了,似乎並無太大新意,灌水中已然迷茫。

深度演算法的風靡會讓研究者過度關心這些演算法本身,而層出不窮模型結構的調整和改進又讓我們眼花撩花。當侃侃而談深度學習網路結構變成一個很cool的事情時,虛榮心會讓大家不約而同地忽略了幾個重要點。基於我自己多年來曾經走過的彎路,踩過的坑,這篇文章做了一點點小的總結。希望會對剛剛進入NLP領域的同學有所幫助。

1、了解NLP的最基本知識:Jurafsky和Martin的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是領域內的經典教材,裡面包含了NLP的基礎知識、語言學掃盲知識、基本任務以及解決思路。閱讀此書會接觸到很多NLP的最基本任務和知識,比如tagging, 各種parsing,coreference,semantic role labeling等等。這對於全局地了解NLP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書裡面的知識並不需要爛熟於心,但是刷上一兩遍,起碼對於NLP任務有基本認識,下次遇到了知道去哪裡找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另外Chris Manning的「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也是一本可以掃一下盲的書,當然我認為依然不需要記住所有細節,但輪廓需要了解。IR裡面的很多基本演算法跟NLP有不少的重合。

說說我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Stanford NLP的qualification考試的一部分就是選一些jurafsky和manning書裡面的一些章節來讀,然後老師來問相關問題。開始我一直懶得看,所以qualification考試一拖再拖。但博士最後一年沒辦法拖的時候,才發現如果早知道這些東西,博士早年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為什麼了解NLP基礎知識的重要,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最近跟同學一起做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ing相關的事情,很多同學用LSTM或者transformers做language model隨手就能實現,但是實現一個 bigram或者trigram的language model(LM),卻因為裡面的OOV的平滑問題卡了大半天(熟悉的同學可能知道,需要拉普拉斯平滑或者更sophisticated的Kneser-Ney平滑)。

為什麼bigram或者trigram的LM很重要呢?去做一個語言模型的問題,實現深度模型之前,第一步其實就要寫一個bigram或者trigram的LM。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N-gram模型實現簡單,並且robust。通過這樣簡單的實現,可以告訴你這個數據集的LM模型的下限。這樣我們心裡會有數,神經網路模型至少不應該比這個模型差的。神經網路模型因為其超參數、梯度爆炸等問題,有時候我們不太容易決定是真的模型不行、參數沒調好還是代碼bug。那麼通過N-gram LM的給出的下限,我們就可以直觀地知道神經網路是有bug還是沒調好參數。

第二個例子就是涉及發文章了,不知道有沒有同學想過,BERT裡面訓練LM的隨機替換為什麼就使結果變好,隨機替換是什麼鬼,怎麼結果就好了。其實在BERT之前,斯坦福的吳恩達組的Ziang Xie的Data Noising as Smoothing in Neural Network Language Models(ICLR 2017)就首次提出了此方法,而且給出了理論解釋。這種random替換其實本質上屬於language modeling裡面基於interpolation的平滑方式, 而基於interpolation的LM平滑,就躺在jurafsky那本書的第3.4.3節。

2. 了解早年經典的NLP模型以及論文:相比簡單粗暴的神經網路模型,早年的NLP演算法確實比較繁瑣複雜,但裡面確實有很多早年學者在硬體條件艱苦情況下的智慧結晶。熟悉了這些模型,可以在現在神經網路裡面融會貫通。去年在人民大學做seminar,大概30-40位同學參加。我問了一個問題,有誰知道機器翻譯中的IBM模型大概是幹嘛的,舉手的同學大概有五分之一。我再問,誰能來手寫(或者大概手寫)IBM model1,一個人都沒有。僅僅是基於IBM模型的Hierarchical Phrase-based MT, 近幾年就有很多篇引用量很高的文章是基於該模型的思想。例子數不勝數:

1) chris dyer組的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alignment biases into an attentional neural translation model(NAACL16)提出用雙向attention做神經機器翻譯的約束項,意思是如果在英語翻譯法語生成的target中的一個法語詞attend到了一個source中的英語詞,那麼反過來,法語翻譯英文 target中相同這個英語詞應該也attend到source中的這個英語詞。

其實這個思想就是完完全全相似Percy Liang曾經的成名作之一。早在NAACL06年 Alignment by Agreement,大家通過題目的意思就可以猜到文章的內容,正向翻譯與反向翻譯中的對齊(alignment) 要一致(agree)。如今做神經機器翻譯的同學,有多少同學讀過Percy的這篇大作呢 (大家知道Percy最多的應該是Squad吧)?

2) 處理對話系統的無聊回復,用p(target|source)做reranking現在應該已經是標配。再比如Rico Sennrich的成名作之一將Monolingual data 跟seq2seq 模型結合。其實這連個思想在phrase-base MT裡面早就被廣發的使用。Neural之前的MT,需要對一個大的N-best list用MERT做 reranking, 反向概率p(target|source)以及語言模型概率p(target)是reranking中feature的標配。

3) Harvard NLP組, Sam Wiseman和Alex發表的runner-up, Sequence-to-Sequence Learning as Beam-Search Optimization(EMNLP 2016 best paper), 基本上傳承了Daume′ III and Daniel Marcu 2005年的 LaSO模型,將其思想adapt到neural裡面。

如果再准本溯源,誕生於神經機器翻譯的attention,不就是IBM模型的神經網路版本嘛。

3. 了解機器學習的基本模型:神經網路的簡單暴力並且有效。但是從科研的角度講,熟悉基本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是必修課。比如吳恩達的machine learning就是必要之選。記得前段時間我面試一個小夥子,一看就是很聰明的同學,而且很短的時間就有一篇NAACL在投。我就問小夥子,EM演算法是什麼,小夥子說沒有聽說過EM,而且自己的科研也用不到EM。我認為這其實是一個挺大的誤區。當我想起我自己,曾經就吃過很多類似的虧。因為早期數學基礎偏弱,也沒有決心惡補一下數學,所以早年每次看到跟variational inference相關的演算法就頭大,這種偏科持續了很久,限制了科研的廣度。相比粗暴的神經網路,CRF等模型的inference確實相對複雜(當年我自己也看了很多次才徹底搞明白)。

但搞懂這些,是一個NLP researcher的基本素養。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那本書,尤其是某些小節確實比較難(又暴露了數學基礎差的事實),即便是只是為了過一遍,也需要很強的耐力才能看完,更不用說完全看懂了。我自己也曾經很多次半途而廢,如今依然有很多章節是不太懂的。但是其中的很多基礎章節,我認為還是很值得一讀的。其實可以組成那種兩三個人的學習小組,不需要有太雄偉的目標,用個一年哪怕兩年的時間,把幾個重要的章節過一遍。

NLP相對是應用科學,並不是特別的數學。但是我們天天用的演算法的基本數學邏輯我認為還是需要搞懂,比如dropout, 比如天天用到的優化(SGD, momentum, adaboost, adagrad),比如各種batch, layer normalization。這樣其實可以省去很多浪費的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

這些年來,在幫同學調bug的過程中,我至少遇見過3-5個同學training的時候開dropout, test的時候沒有對每個cell用 (1-dropout)去scale (大家不要笑,這是真的)。然後畫出dropout曲線就是dropout值越大,結果越差。在討論的時候,同學一臉茫然並且不清楚test時候需要scale。其實本質就是並不了解dropout背後的數學原理。

4. 多看NLP其他子領域的論文:NLP有很多子領域,包括機器翻譯,信息抽取,parsing,tagging,情感分析,MRC等等。多熟悉其他子領域的進展是必要的。其實不同子領域所運用的模型不會相差太大,但是最開始看不熟悉領域的問題可能會有一點難,原因是對問題的formalization不是很了解。這可能就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多找懂的同學去問。其實了解不同問題的formalization也是對領域知識最好的擴充。

5. 了解 CV和data mining領域的基本重大進展:當熟悉了上面所說的點之後(當然可能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時間),熟悉CV領域的基本任務、基本演算法對於打開科研視野也很重要。但是不可否認,因為領域不同,寫作風格、術語表達相差很大,又因為缺乏背景知識(文章中會省略一些基礎知識,默認大家都懂,但是跨領域的人可能不懂),第一次想讀懂跨領域的文章其實並不容易。

我就出現過竟然在討論班上直接把faster-RCNN講錯了的情況,以為自己看懂了,然後就講錯了(至今昱先天天還在因為這個事情調侃我)。不過重要的是,NLP領域裡面一些重要的文章其實或多或少借鑒了CV裡面的思想,當然也同樣出現CV借鑒NLP的情況。NLP神經網路可視化、可解釋性的研究,時間上還是落後於CV裡面對CNN的可視化。所以很多工作大量借鑒了CV裡面的類似工作。NLP運用GAN其實也是借鑒CV的。

其實兩個領域很多是很相通的。比如,如果不考慮question query, vision裡面detection中的region proposal(在一個大的圖片背景下找一個特定區域), 大家想是不是跟MRC裡面的span extraction (在一大堆文字裡面找一個span)有異曲同工之妙。更不用說image caption generation與sequence-to-sequence模型了,本質上幾乎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強化學習在生成領域generation,發完了MT(Ranzato et al., ICLR2016)再發image caption generation, 再回到summarization. Actor-critic 模型也是類似的,還是很多做generation diversity的文章。

因為跨領域不好懂,所以第一次推薦看tutorial, 如果有 sudo code 的tutorial那就更好了。另外看看掃盲課的視頻,比如Stanford CS231n也是個好辦法。另外,一個NLP組裡面有一個很懂CV的人也很重要(拜謝昱先), and vise versa。

graph embedding近兩年崛起於data mining領域。目測會在(或者已經在)NLP的不少任務得到廣泛應用。想到幾年前,deep walk借鑒了word2vec, 開始在data mining領域發跡,然後似乎又要輪轉回NLP了。

當然啦如何寫論文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但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強烈推薦清華大學劉知遠老師的相關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58752815),先寫到這兒,歡迎大家補充拍磚。

原文地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184256

在線分享會

周五晚8點


拿下斯坦福和劍橋雙offer,00後的演算法學習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科技大本營 的精彩文章:

她們,在」圖形「科研的征途里灑下堅定信仰
英偉達Q4凈利同比降49%,還能繼續躺賺嗎?

TAG:AI科技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