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技成果轉化:三大硬骨頭還得啃

科技成果轉化:三大硬骨頭還得啃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滇池污染底泥處理、遙感測繪、生物醫藥……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14日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武漢大學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走出校園服務社會,但參差不齊的評估結果,給學校決策者帶來了壓力。

「我們累計有幾百項專利,最後能被企業變成產品,或者變成應用成果的卻寥寥無幾。」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院士越來越感到,從事成果轉移轉化的專業人才「輸血」體系不足、專業平台的「造血」功能不足。

從修法到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部曲」,從中央各部門到各省市出台的相關管理辦法,一系列「組合拳」打出後,科技成果轉化還面臨哪些難題?

缺乏權威的法律認可的評估體系

「現在最需要建立一個權威的法律認可的評估體系。」竇賢康坦言,同一個成果,不同評估機構給出的估值,卻可能相差數十倍。面對差別特別大的評估結果,學校決策層的壓力太大,甚至不敢做決策。

2015年修改後的科技成果轉化法,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簡而言之,就是兩個不低於50%的比例。

「每個學校可以在此基礎上自行規定,武漢大學是『三七開』,30%歸學校,70%歸個人。」但在實踐中,竇賢康深刻感覺到,不論分成比例,在為成果轉化開辦公司前,一定要將個人、學校和國家的「責」「權」「利」界定清楚,讓科技人員創業沒有後顧之憂。

竇賢康解釋,評估低了,將來公司應用前景好,會有人說學校吃虧了,個人涉嫌侵佔國有資產。如果評估高了,比如評估為1億元,評估的錢成了國有資產。萬一公司垮台了,對學校來說,意味著幾千萬元的國有資產流失。

「我們希望能徹底為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解『套』。」竇賢康說,相信未來武漢大學成果轉化額會越來越大。

專業機構「造血」差

2018年中國專利調查數據報告顯示,高校和科研單位認為,缺乏技術轉移的專業隊伍是專利轉移轉化的最大障礙。

李林說,目前政策聚焦的激勵對象均以科研人員為主。在提到「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時,往往設置「不增加編製的前提」;提到「對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時,絕大部分細則沒有考慮到對科技成果轉化專業人員的獎勵。

「形成極具活力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化人才隊伍,是打通科技創新價值鏈『最後一公里』的有效途徑。」李林建議,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輸血」工程,打造符合市場運作規律的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化隊伍。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造血」工程,將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第三方社會機構由單純的「中介」服務,向介入成果的創造、保護、經營、轉化全過程增值型轉變。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活血」工程,鼓勵科研機構自主建立對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有效激勵機制,如在專業技術崗位聘用、收入分配等制度設計方面加大激勵,以及合理界定其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的權益等。

法律「打架」問題待解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上海公司董事長陳力今年帶來的一份建議,是修改科學技術進步法。

陳力說,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國務院提出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而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歸屬於單位。另外,對於擔任正職領導職務的科研人員,《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規定「原則上不得獲取股權激勵」,實踐中造成了正職領導「不敢」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等。

「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時需要考慮強化成果轉化體系建設,改革現有職務科技成果權屬關係等。」陳力建議。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兒童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增長,規範診治七成患兒可治癒
紅杉資本沈南鵬:粵港澳大灣區內數據流動存在明顯障礙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