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文|小河對岸

歐洲文明之根在古希臘與古羅馬,而這兩個古文明都位於地中海地區,同屬於海洋型文明國家。海洋型文明國家相比大陸型文明國家來說,其優勢在於海上交通便捷,而其生計民生與財富也都來源於海上(漁業與貿易)。因而,與大陸型文明國家以農為本的理論不同,海洋型文明國家天然重視航海與對外貿易。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而正由於海洋型文明國家的天然地理條件,也就造就了其國民更富有冒險精神。故而,海洋型文明國家更容易探索與接觸到其他文明,而在互相接觸與碰撞中,也更容易促進自身文明的進步。

而大陸型國家的交通成本就比較高,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基本上都屬於靜態社會,並不完全是國人「安土重遷」的文化習俗所致。而是在以腳力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很難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而閩、粵一代的百姓在我國最有海洋民族屬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擺脫了「安土重遷」的文化束縛,現今海外的華人華僑及台灣、海南的兩島居民,基本上都是閩、粵人的後裔。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我國古時候的百姓,除了被徵調去遠方服徭役,很少出遠門。甚至直到上世紀末期,在城鄉交通還未普及的時代,很多偏遠鄉鎮的老人都沒去過縣城。正因為大陸型文明國家,傳統上的交通不便利,使得國民的互相交流成本比較高,也就造成了國民的視野比較狹窄,而比較容易愚昧(而對一個偏遠鄉村上說,最有見識的人通常都是出過遠門的)。對普通國民如此,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海洋型文明國家能領先大陸型文明國家絕不是偶然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理條件決定的。

我國雖不缺海岸線,但傳統上的政治中心一直位於北方,而北方人對海洋有著先天的畏懼。在我國歷史上的漫長時期內,北中國的南北的交通運輸主要是依賴於運河,而非海路。京杭大運河曾造就了一批繁華的城市,如揚州、淮陰、古泗州、臨清等,而海路的港口城市都曾一度消沉(大連因俄國而興港,青島因德國而興港,而連雲港中心城區去港口約30公里)。至鴉片戰爭後,鐵路運輸引入我國,依靠運河運輸而繁華的城市才漸漸衰落了下去。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但是,海洋型文明通常發軔於島國、半島型國家,而此種類型國家的腹地一般又都會比較小,在體量上很難與大陸型文明國家相抗衡。而從動機與統馭力上來說,海洋型文明國家很難去征服與統治大陸型文明國家。一則,從殖民意義上來說,海洋型文明國家通常對他國的沿海地區更感興趣,而很少去深居內陸。比如,古希臘時期,其殖民區域就集中在地中海及附屬黑海流域的沿海地區。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二則,海洋型文明國家過於深入內陸腹地,會喪失自己的海上優勢。中世紀時期,英國與法國互相啃了一百年,結果卻盡喪歐陸領地,而無所得。我國明末時期,鄭氏水軍雖稱霸海上,但北伐抗清卻不得不棄長就短,很難有實際突破。從鄭氏實際利益上來說,顯然閩粵沿海地區才是其利益之根本,而這些地區也更利於經營。故而,鄭成功北伐受挫之後,鄭氏的目光就始終固守在閩粵沿海地區。

正因為海洋型文明國家的體量通常較小,才使得海洋型文明國家很難長久去統馭大陸型文明國家,反而更容易遭到大陸型文明國家的吞滅。比如,古希臘城邦就亡於北方蠻族馬其頓之手,羅馬帝國雖體量不小,但最終也是亡於歐陸的日耳曼蠻族。而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隕落,最為直接的原因也是被歐陸的德國給拉下馬的。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故而,海洋型文明國家為自身安危,往往有兩種措施。一是,寄希望於大陸地區不要出現陸權強國。英國在歐陸搞了幾百年的「大陸均勢政策」,就是這一種措施的體現。英國本土只有區區三島之地,而英吉利海峽也過於狹窄。而無論是法國統一了歐陸,還是德國統一了歐陸,英國都將處於完全被動而難以獨存。

另一種措施,就是擴張自己的腹地。實則上,羅馬帝國就是走這一條路,羅馬帝國可以說是歷史上海權強國(也可以說是海陸混合型強國)的疆域巔峰(不包括近代的海外殖民帝國)。在西方歷史上,也唯有羅馬帝國是被認為是歐洲的大一統帝國(當時的其他歐洲區域尚處於化外之地),羅馬帝國將地中海變為了自己的內海。不但海上力量強勢而不可挑戰,其陸上力量也可長期壓制北方的蠻族。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但是,歐洲的地理比較分裂,尤其是島國、半島國家通常在地理上就被隔斷。比如,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利比亞半島,北部與歐陸被比利牛斯山脈隔斷。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其北部與歐陸被阿爾卑斯山脈隔斷。希臘所在的巴爾幹半島,更是群山環抱。故而,東、南歐的國家很難去經營歐陸腹地。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而羅馬帝國之所以能強盛,乃是憑藉暫時的文明優勢,而一旦歐陸腹地的其他民族的文明也發展起來,羅馬帝國便會遇到了挑戰而很難再去維繫統治。故而,自羅馬帝國覆滅之後,東、南歐國家便再也沒出現過歐陸強國。

正因為海洋文明型國家,最終會受到大陸文明型國家的挑戰。故在一戰前後,興起了與海權論相對應的陸權論。其理論支點就在於,儘管海權強國容易取得暫時優勢,但由於陸權強國擁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且得益於陸上交通的日益改善,海權強國最終會被陸權強國所壓制。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而普魯士(德國)能擊敗奧地利與法國,而統一德國,並成為近代歐陸最為強大的國家,也的確是得益了德國境內的鐵路交通網的建設,使得普魯士軍隊能夠快速完成兵力集結與運輸,成為歐洲軍隊動員效率最高的國家,從而擊敗數倍之敵。

而隨著二戰結束,世界地緣政治已經悄然變化,蘇聯(俄羅斯)成為了最為強國的陸權國家,中、西歐各國都感覺到了蘇聯(俄羅斯)的壓力與威脅,但中、西歐各國的軍事力量都遠不足以遏制蘇聯(俄羅斯),故只能仰仗美國的武力的保護。

羅馬帝國到北約組織,從地中海帝國到地中洋帝國

美國雖位於北美大陸,但是,美國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敵,此種地緣政治為大國獨有。故而,美國能完全繼承了大英帝國的衣缽,而成為了當今世界的最大海權強國。而美國與加拿大在血脈上源於中、西歐,而出於遏制蘇聯(俄羅斯)的目的,便有了將北大西洋變為「地中洋」的想法,繼而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而北約成員國,都可以看成是「地中洋」國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北約組織可以看成是羅馬帝國的延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知社 的精彩文章:

蘇俄為何要將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回莫斯科?
人均GDP世界前五,卻被列入歐豬國家

TAG:有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