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公鼎:銘文最長的青銅重器,戴笠卻把國寶當香爐用

毛公鼎:銘文最長的青銅重器,戴笠卻把國寶當香爐用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的一件青銅重器,年代大約在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28年,因製作者是毛公而得名。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千克,口徑達47.9厘米;口沿上豎著兩隻大耳朵,腹部又圓又深,下有三隻獸蹄形的大足,整體造型渾厚而凝重,簡潔而古樸的紋飾也不同於西周初期那種極端神秘的風格。

毛公鼎腹內有32行499個字的銘文,是現存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篇,其銘文文辭嚴密,精妙古奧,可以說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品,全文不僅洋洋洒洒地向人們展示了西周時期的冊命制度,而且充分表達了周宣王勵精圖治的決心,對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歷史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毛公鼎出土於清道光末年,陝西寶雞岐山縣的村民董其生在自己的地里刨紅薯的時候,發現並挖掘出了這個寶物,不久就以300兩白銀賣給了古董商人。

隨後,古董商人又把寶鼎運到了北京,並賣給了京城著名的金石大家陳介祺。陳介祺不僅用全部積蓄買下了這件驚世奇寶,而且,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解讀出了鼎內的銘文,定下了毛公鼎內的文字。

1902年,在陳介祺死後20多年,直隸總督端方又瞄上了這件寶物,用盡各種方法以勢脅迫,最終從陳家買走了寶鼎。

辛亥革命爆發後,端方被清廷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結果被革命軍所殺。端方死後,其後人因家道中落,又幾經輾轉將毛公鼎賣給了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

葉恭綽後來遷居上海,毛公鼎也就以同轉移到了上海。抗日戰爭爆發後,毛公鼎也就成了日本人搜尋的重要對象,葉恭綽把寶鼎偷偷埋在了院內的大條石之下後,就匆匆趕往香港避難。

香港被日軍攻佔後,葉恭綽又不得已返回上海,已到殘年的他每天過著簡樸的生活,卻仍堅守著寶鼎。不久,他染上重病,經濟困難,萬般無奈之下才把寶鼎典押於銀行,後為鉅賈陳永仁得悉,出資將寶鼎贖出。

陳永仁為了換取自己在政治上的資本,又把這件國寶送給了蔣介石的親信、特務頭子戴笠。

然而,毛公鼎在戴笠手中,卻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遭受了更大的磨難。這位行伍出身的軍統頭領,對於古董向來沒什麼研究,也就沒怎麼重視,以至於這件稀世國寶竟然在軍統內部淪落成了特務們銷毀文件的香爐。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飛機失事身亡。上海敵偽物資管理委員會派人清查戴笠的財產時,發現清單上列出的毛公鼎始終都找不到,最後還是在軍統的辦公室中找到了寶鼎。

原來,這麼珍貴的國寶,就公然放在戴笠的辦公室中,用來焚燒文件,千年的寶鼎竟然成了香爐,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著名的收藏家徐伯璞當時正在國民政府主管文博工作,他獲悉此事後,多次聯繫交涉,最終通過政務院下令,讓上海敵偽物資管理委員會把這件寶鼎撥給了處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館。

1948年,解放戰爭勝利前夕,國民黨退守台灣,毛公鼎隨同大量的南京故宮博物院里的珍貴文物被運往台灣。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珍寶毛公鼎遂成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

本文參考文獻:《中華考古事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鴉片戰爭打了兩年,清朝一座省城都沒有淪陷,原因卻讓道光很無奈
隋煬帝西苑垂釣即興賦詩一首,卻讓時人讀出了「李唐興」的預兆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