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時希特勒,為何對於麾下將領深思熟慮的撤退行為深惡痛絕呢?

二戰時希特勒,為何對於麾下將領深思熟慮的撤退行為深惡痛絕呢?

二戰時希特勒,為何對於麾下將領深思熟慮的撤退行為深惡痛絕呢?

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的二戰過程中,德國一方面軍事實力強悍,有著異常先進的武器裝備的配置,加之有著大量軍事指揮經驗出眾的將領存在,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相應的戰略進展的異常順利,一路上攻城略地縱橫無阻,整個西歐大陸都被希特勒全取,可是對比整個二戰的戰略進展,卻是有著一個明顯的發現,前中期與後期德國戰術風格有著極大的反差。

最初在一眾軍事指揮經驗豐富的國防軍將領的指導,德軍將各種戰術的優勢發揮到淋漓極致,為德國拿下了顯赫的戰果,而後續隨著希特勒開始指揮戰爭,德軍逐漸的將閃電戰的優勢葬送,不僅兵力分散更是削弱了閃電戰的機動性,並且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希特勒對於自己麾下將領深思熟慮的撤退行為,可以說是深惡痛絕的情況,為何希特勒會有這種表現呢?

其一在二戰的進程中,因為前期在國防軍將領的指揮下,德軍戰果顯赫進而是導致了國防軍的貢獻出眾,後續希特勒因為個人原因,不想過於依賴國防軍,雖然國防軍也是隸屬於德國的軍事部隊,但與黨衛軍卻是有著明顯的區別,那就是二戰的過程中國防軍效忠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而黨衛軍效忠的卻是希特勒個人。

在希特勒的心中戰略性的撤退,或者是不妨多層的防守線,會導致軍心渙散士兵作戰抵抗的意識不夠強烈,因為後面還存在相應的防線,進而軍中會存在僥倖心理,為此希特勒堅持抵抗到底的剛性防禦,始終認為「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但希特勒在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是遠遠比不上其在政治方面的建樹。

德軍一眾將領則是認為彈性防禦,放棄部分的防線,通過誘敵深入將自身裝甲部隊機動性發揮出來,進而是沉重的打擊敵人是更為合理的作戰方式,這一點在後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你們喜歡小編帶你們的文章嗎?看完的老鐵先別走,可以在評論下方留下你們想說的話,和小編一起分享你們的觀點。抬起你的手,帶我文章走,分享點一點,人人是亮點。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材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內容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各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涵韓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閃擊蘇聯是逼不得已?為何希特勒二戰過程中執意要入侵蘇聯呢?
二戰過程中,波蘭有著百萬兵力,希特勒為何卻先拿波蘭開刀呢?

TAG:小涵韓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