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容忽視的「小糖友」

不容忽視的「小糖友」

提起糖尿病,人們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成人,特別是中老年人身上。然而,近年來,糖尿病的「童子軍」「兒童團」也在迅猛擴展。我們千萬不要忽視了這些「小糖友」。

不容忽視的「小糖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小糖友」隊伍日益壯大

據報道,目前全世界每天出現200多名兒童糖尿病患者,兒童糖尿病患者以每年3%的比例遞增;在學齡前兒童中增加更快,每年遞增5%。據調查,全球每450名兒童中就有一人是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患者,目前全世界約有50多萬15歲以下的兒童糖尿病患者。

更加引人注意的是,主要發生在成人的2型糖尿病也已經在孩子中「流行」。以往,我國小於20歲發病的絕大多數是1型糖尿病。但近年來大量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病率明顯增加,並有超越兒童青少年以1型糖尿病為主的流行模式。


胖墩優先「應徵入伍」

導致2型糖尿病「童子軍」迅速「擴軍」的原因有多種,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研究顯示,糖尿病在血統親屬中的發病率比非血統親屬高5倍。環境因素以膳食結構的變化最為重要,過度飽食和缺少運動是主要的發病原因。據統計,80%的兒童2型糖尿病患者,體重超標20%以上。

肥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醫學調查發現,父母都肥胖的,子女有70%~80%會產生肥胖;父母之一,特別是母親肥胖的,子女有40%會產生肥胖;而父母都不肥胖的,子女僅有7%會產生肥胖。肥胖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如高脂飲食的過多攝入、戶外活動的減少等。特別是目前隨著快餐消費的興起,使其成為我國城市兒童普遍的飲食消費行為。研究發現,經常吃快餐的兒童肥胖率高於不吃快餐的兒童。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變化,如坐車代替了騎自行車,乘電梯取代了爬樓梯,遊戲機、上網取代了傳統的戶外玩耍的活動方式,導致孩子的體力活動量越來越小。

身體健康是能量攝入與消耗的平衡狀態,攝入來源於飲食,消耗則主要是通過體力活動等。如果能量的攝入遠遠超過了能量的消耗,多餘的能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起來。久而久之,體重就會超出正常標準,導致肥胖。

及早發現「小糖友」

目前,兒童2型糖尿病的很多高危因素已被發現,常見有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胰島素抵抗性的病症(如黑色棘皮病)、母親在懷孕時患有妊娠性糖尿病等。

當孩子出現以下徵兆時應及時就醫:①多尿、小便頻,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又反覆出現尿床;②經常口渴;③食量大增,以前不吃的東西也拿來充饑;④容易疲倦,喜歡在家裡拒絕外出;⑤體重驟降,多數孩子體重正常或偏瘦,但發病會明顯消瘦;⑥女孩可能會有陰部瘙癢或反覆的泌尿系統感染;⑦傷口較難癒合,反覆感染、滲出,經久不愈,治療效果差;⑧視力模糊;⑨酮症酸中毒的癥狀(腹痛、噁心、嘔吐、呼吸快而深、昏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三招拯救「小糖友」

運動、營養、藥物、健康教育和血糖監測是防治糖尿病的五項原則。這裡要特彆強調對付兒童青少年糖尿病最主要的三招:第一招是控嘴,控制食量和調節飲食結構;第二招是動腿,即運動療法;第三招是用藥,讓不聽話的血糖「變乖」。

飲食療法 「小糖友」飲食治療的原則是合理控制總熱能,熱能攝入量以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為宜;平衡膳食,選擇多樣化、營養合理的食物,放寬對主食類食物的限制,減少單糖及雙糖的食物,限制脂肪攝入量,適量選擇優質蛋白質,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增加維生素、礦物質攝入,提倡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進餐。

運動療法 「小糖友」在飲食治療的基礎上,長期堅持運動,有利於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有利於糖尿病病情的控制。運動方式和運動量的選擇應該個性化,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選擇適當的運動。較適宜的運動包括騎車、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跳繩等。在鍛煉中值得注意的是要適量,逐漸減至標準體重。

藥物療法 1型糖尿病只有終身選擇胰島素,2型糖尿病則可選擇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用於治療兒童青少年Ⅱ型糖尿病的藥物非常有限,二甲雙胍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兒童青少年Ⅱ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葯。

(文/李楠 編輯:王博)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學 的精彩文章:

春季喝三款粥,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常做噩夢要當心快動眼睡眠行為障礙

TAG:家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