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岳飛真死得冤嗎?那麼,為什麼連皇帝都要為秦檜平反?

岳飛真死得冤嗎?那麼,為什麼連皇帝都要為秦檜平反?

元代時,人們在秦檜墓前便溺以快意,謂「遺臭冢」,有詩曰「太師墳上土,遺臭遍天涯。」明代時,人於岳飛墓前種檜樹,一劈為二,名曰「分屍檜」。清朝秦澗泉到西湖岳飛墓前,自稱「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秦檜算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奸臣,他的鑄像至今仍跪在世間,受萬人唾罵。但是,歷史上為他翻案鳴冤的不乏其人,其中,雖有嘩眾取寵之徒,可也有地位很高的人。在這些人中,康熙皇帝就能算的上是「歷史上地位最高的為秦檜翻案的人」了。

康熙皇帝並沒有從正面認可秦檜的主張和做法,但是,卻支持了當時的南宋皇帝宋高宗的做法。當時的宋高宗是主和派,康熙皇帝表示支持這一主張,其實,這也就是變相的認可了秦檜的政治主張。不僅如此,對當時的「中興四將」康熙也是頗多微詞。他認為岳飛、吳階等人並沒有什麼很大的才幹,甚至,說他們把金軍打的潰不成軍更是很難令人相信的事實。

其實,康熙皇帝持此觀點並不是空口之談,他也從內外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他認為:金國攻破遼國之後,手下兵多將廣,況且,金兵向來以作戰勇猛著稱,如今,再協勝利之威更是勢不可擋。至於當時所說的,在朱仙鎮大破金軍,迎還二帝等等,康熙皇帝則表示了極大的懷疑態度。他認為:當時南宋的根基已經很不穩定了,而且,人心浮動,是很難抵禦金軍的進攻。

康熙皇帝不僅分析了南宋當時的局勢,而且借古諷今,還說到了明朝末期的政治形勢。他把袁崇煥、祖大壽、毛文龍等人比作南宋的「中興四將」。明朝後期,崇禎皇帝在對待同女真族議和的問題上首鼠兩端,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康熙皇帝進而分析,崇禎下不了決心議和,其實,還是受到了南宋議和之事的影響。

通過古今對比,康熙皇帝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看法,即:當時秦檜的主和政策是對的。

說實話,康熙皇帝對南宋的歷史其實並沒有詳細了解。他不是漢人,僅僅是站在了滿族人角度上,以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姿態來評論史事。但是,皇帝是九五之尊,說話也是一言九鼎,所以,群臣即使有不同看法,也不敢做出任何反駁,有的人甚至還違心地表示同意以迎合上意。

直到現在,有些學者仍然在為秦檜的主和派說話,這裡,他們有沒有借鑒過康熙皇帝的觀點很難說,可是,他們的看法卻跟康熙皇帝的看法有些類似。

近代,人類經歷過了兩次世界大戰,也反省了很多。種族歧視正在慢慢消除,種族平等觀念已漸漸深入人心。

當代,很多學者都從種族平等的觀點出發,想要重新評價歷史上的人或事。

從唐代以來,封建王朝在北方主要是抵禦女真族和滿族的侵略。而這兩個少數民族也建立了兩個國家,分別為:金朝和清朝。如果,分析他們對中國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清朝的作用明顯要比金朝大。可是,即使如此,今天看來,兩個朝代對中國文化也都進行了一定的破壞。

金國進入中原後,推行過奴隸制;清朝入主京城後,大肆推行剃髮令,還大範圍地圈地。但是,不論是從綜合國力還是從當時局勢來看,南宋時期和明末時期都是不能相比的。康熙皇帝兩相對比,然後,再得出對秦檜的憑藉,這其實是不對的。

明朝末年,明王朝雖然已經是日薄西山,不復當初。但是,朱家坐了兩百多年的江山,並不是滿族人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將其消滅的。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為兩個:一個是外患,清朝的虎視眈眈;一個是內憂,內部農民起義軍的步步緊逼。

可以說,大明朝是在內憂外患之下,最終,才走向了滅亡。而清朝取勝的原因也源自於自身實行的兩項政策:一個是同蒙古進行聯合;一個是大量重用明朝投降的將軍和士兵。粗略分析起來,就有這麼多的原因,這絕不是康熙皇帝隨隨便便的就能草率結論的。

當時,雖然清朝最後入主中原,統一了全國,但是,回顧其作戰的過程,也並非康熙皇帝所說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袁崇煥所率的關寧鐵騎一直都令清軍頗為忌憚,當年的努爾哈赤就吃了大虧。之後,還是清軍巧用反間計,才使明朝自毀長城,失去了袁崇煥這一大將。

真要相比的話,袁崇煥的死要比岳飛更加冤枉。

而金國呢?

金國當時大舉進攻北宋,勢如破竹,僅僅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攻破了汴梁城,擄走了北宋的徽、欽二帝。而且,當時的北宋並沒有內憂,金國也沒有與蒙古聯合。等到元朝建立,元朝統治者修訂史書時,將對蒙古族不好的事情都刪去了,保留下來的也都做了修改。

但是,若我們仔細查看,仍然可以找到不少當時蒙古與金國的作戰記錄。

上面所說的,是金朝與清朝想比,兩者的不同之處。北宋末年,金國進攻宋朝時,由於,宋徽宗的昏庸無道,國內得力的將領備受排擠。宋軍本身的戰鬥力就不高,再加上,沒有厲害的將軍,金軍的攻勢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等到北宋滅亡後,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

此時,宗澤將軍掌握了軍權,到前線去指揮戰鬥。宗澤將軍一上任,情況就有了較大的改變。金國攻打北宋大獲全勝後,士氣正旺,欲第二次攻打汴梁城。本想著像第一次那樣輕鬆獲勝,卻沒想到,他們在遇到宗澤的軍隊後,竟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

但是,宗澤當時年事已高,雖然,一心報國但無奈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將軍逝世後,南宋的抗金局勢發生了很大改變。在眾多主和派的策動下,南宋朝廷一直主張和金國合議,並且,主動放棄了很多領土。

金國本想一鼓作氣,揮鞭南下,徹底消滅南宋。但是,南宋當時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幾次有規模的抵抗也打擊了金國的囂張氣焰。後來,金國方面放了秦檜等人,準備實行用合議輔佐戰爭的政策。為了表示自己對合議的誠意,金國承認南宋的存在,還主動派遣使者議和。

可是,最終雙方的和議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金國的主戰派就發動了政變,對南宋重新開戰了。這次戰爭,金軍的戰鬥並沒有料想之中的那樣順利。當時的名將岳飛,憑藉強悍的實力給予了金軍重創。

歷史中關於岳家軍,雖有記載,但是,不是語焉不詳,就是顧左右而言他。南宋方面主持寫史書的是秦檜,對於岳家軍的戰績自然是極力隱藏。 雖然,很難獲取當時真實的狀況,但是,經過多方考證,岳家軍的戰績還是很不錯的。當時,因害怕岳家軍強悍的戰鬥力,金軍主動放棄了汴京。從這一方面,不難看出金軍對岳飛的忌憚。

想要找到更加真實的記載,我們可以從岳飛後代岳珂的記載中查找。根據記載,岳飛在順昌大敗金軍,金軍一看到岳家軍就心驚膽戰。甚至,在岳飛死後很多年,金國再次發動戰爭時,仍然認為:岳飛如果還活著的話,金國肯定會因此毀滅。不僅如此,在岳飛生前面對牢獄之災時,很多人都上書為他求情。他們都說:金軍還沒有消滅,宋朝方面只有岳飛能夠戰勝他們。

岳飛在風波亭遇害後,甚至,金國方面的使臣都哀嘆連連,直說:南宋的的眾多文臣武將中,只有岳飛有能力擊敗金軍。這位金國使節還把岳飛與范增相提並論,進一步諷刺南宋君臣的昏庸。南宋後來的皇帝宋孝宗,他評論起岳飛時,對岳飛也是大為讚賞,說起他的死,連身為皇帝的孝宗也不免大為哀傷。可見,岳飛的才能和岳家軍的實力,是宋金兩國所公認的。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所說的話與歷史真相相差甚遠。

宋高宗在年少之時就出使金國,其膽識和謀略是一般皇家子弟所沒有的。後來,他在北宋滅亡後登基,並不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王。他在處理國家大事上,沒有大刀闊斧勇往直前的氣魄和膽識,但是,也有著小聰明和小技巧。

宋高宗一心追求的,只是自身的榮華富貴和國家的暫時安定。所以,在岳飛和眾將同金軍的作戰中獲得一定的優勢後,他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安危來。自己的帝王之位,嚴格來說,可謂來路不正。手下諸將對自己是否忠誠,他也心中沒底。於是,他對岳飛的猜忌之心越來越大。

但是,更迫於金軍進攻的壓力,他又不得不讓岳飛帶兵作戰。

岳飛被逼回去之後,十分悲憤,寫出了流芳千古的《滿江紅》,他向高宗上疏,想要辭去職位。高宗卻仍然想用他穩定局勢,所以,並沒有同意。一年之後,局勢穩定了,他才下令解除岳飛、韓世忠等人的軍權,甚至,將岳飛處死。

解除兵權時,說明,此時的高宗對時局已經有了一定的把握。他已經不需要用岳飛來幫他安邦固國了,所以,除掉他不僅能讓自己心安,也有利於今後實行的和議的政策。關於岳家軍和宗澤出兵攻打金軍的正義性,當然是沒有爭議的。

在這裡必須要再強調一下,如今,雖然有著全民族個個平等的觀念,但是,當時岳飛戰爭的正義性也是不能抹殺的。人們只要稍微閱讀一下宋金的史書,就不難發現康熙皇帝話中的錯誤之處。通過以上論析,對於康熙的議論,人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偏見與無知相比,往往距離真理、距離公正的評價更遠。」

林肯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一段時間內騙一部分人,但是,你卻無法永遠騙所有的人。」

參考資料:

【《宋史·卷三十三·本紀第三十三·孝宗一》、聖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決:強強聯合的英法為什麼最終輸給了德國?
因為一隻動物,大清朝得到了一支強大軍隊,從此席捲中原問鼎天下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