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有為的君王參與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對百官的思想教育責任要求明確

有為的君王參與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對百官的思想教育責任要求明確

有為的君王參與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對百官的思想教育責任要求明確

越是有為的君王參與思想道德教育活動越主動,對百官的思想教育責任要求也越明確。雖然只有秦國規定教育中以吏為師,那是在意於排斥知識人的社會思想影響權,事實上每個朝代都要求朝廷百官及地方官吏堅持「治」與「教」結合,要承擔社會教化的主導責任。

士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教育的主體,具有「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的教育主動,是社會思想道德意識教育引導的主力軍,是中華文明的創造與傳承的承擔者,在思想道德教育領域中可以說是與政同治天下,沒有士人的參與是不可思議的。這有三種人:一是在上層有話語權的士人,起思想道德教育的設計與指導作用;二是各個層次的教師對讀書人進行理論灌輸與思想引導,並因此而影響社會;三是各種文化人,他們通過文化渠道把社會主導思想擴散到全社會。士是政與民的中介,在朝野思想交流中滑動。

族長與家長是活躍在社會最底層的教育力量。族長以祠堂為主陣地,以祭祖、制宗規、道德講評為主要形式,進行以強化宗族凝聚力為宗旨的思想道德教育;家長則以家教、家訓、蒙教為主要形式,以立身治家為主要內容,對子女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族長、家長對淳化民風民俗,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六大教育內容的彈性組合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有多種組合法。理論教育中,開始出現的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教育,孔子整合為《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教育,朱熹則改組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教育。日常思想道德教育中,周朝進行的是禮、樂教化,漢朝則通常概稱為「三綱五常」教育。孔子把思想道德教育概述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四項,把道德教育概括為「仁、智、勇」、「三達德」教育。

雖然不管怎麼組合都離不開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思維、樂教六個方面,所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統一,但古代已意識到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的不同組合會產生不同的教育功能,可以達到不同的教育目的。漢朝時突出《孝經》教育以強化教育的道德意蘊,唐宋時允許道、佛思想道德教育的存在以凸顯教育的開明,明清時突出聖諭教育以強化教育的政治色彩。任何一種教育內容的組合方式都是一種教育權的運用,都是對施教需要與受教需要的一種理解。

雖然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中有明顯的倫理至上性偏向,但古代重思維優化教育和審美觀教育是非常明顯的傳統特色,可以說在人類歷史上中國是最早關注審美教育的,詩歌樂是很早就盛行的思想感情傳遞方式,而且很早就把思維素質優化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追求的是思想文化的協和美。

同時大力提倡思維上以「中」為式,並以之為「天下之大本」,力求無過無不及,反對不足與過激,思想方法上避免極化偏失,力求人的內在的與外在的和諧,努力擴大容他範圍。從總的說,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組合體現了多元融合的統一性、一以貫之的衡定性、剛柔適度的靈活性、差異共處的包容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夢夢愛美麗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的女人生不出男孩子呢?滿足你好奇心,不妨了解下

TAG:李夢夢愛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