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稱帝後,只追認父親,不追認哥哥,這算是忘恩負義么?

孫權稱帝後,只追認父親,不追認哥哥,這算是忘恩負義么?

在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死於刺客手中,年僅26歲。在他去世前,孫策將權力移交給了他的兄弟孫權,作為孫策年齡最大的兄弟,孫權的繼任似乎是合理的,但對於孫策來說,這不是唯一的選擇。

孫策還有一個名叫孫翊的三弟。16歲,他的個性與孫策非常相似,孫策也非常喜歡他。很多人認為他們應該把座位交給孫翊。與此同時,孫策還有一個名叫孫紹的兒子,根據當時的傳統,孫策應該建立孫紹作為接班人。

然而,孫策最終選擇了孫權。他認為孫翊的性格太強大,不善於團結各方力量。他的兒子孫紹太年輕了,國家面臨著強大敵人和內部的憂患,所以不能讓孫紹接班,所以孫策將權力移交給18歲的弟弟孫權,事後證明這種選擇是正確的,孫權擔起了責任並最終建立了吳國政權。

但無論如何,孫權的權力地位是由他的兄弟孫策給的。沒有孫策的選擇,孫權的生活只會很平庸,如果沒有孫策奠定的基礎,孫權就無法接替並逐漸掌握江東。

然而,孫權卻在當皇帝之後,他只追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帝,並沒有追孫策為皇帝。孫權的權力直接來自他的兄弟孫策。從現實來看,孫權是孫吳集團的「第三代」。第一代孫堅受到尊敬,第二代孫策也應該享有這一榮譽;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沒有孫策,就沒有孫權。孫權只追孫策為長沙之王。國王和皇帝有著本質的區別,有些人自然會質疑孫權的做法。

事實上,孫權這樣做沒有問題。在古代的祖廟祭祀是施行的昭穆制度。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周禮》中也記載:「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釋為:「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為穆。」

意思是,始祖在宗廟中居中,以下子孫分別排列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具體的情形是:始祖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在昭穆安排中,它通常按降序排列,以確保父子總是在同一列,避免「並排」的束縛,而祖父母總是在同一列。這時,如果中間還有一代人,那將會擾亂昭穆的秩序。

以孫氏為例子,孫堅是穆,孫權是昭,孫權的兒子是穆,孫權的孫子是昭,這是正常的序列。如果在其前面插入孫策的話,情況將會改變。孫堅是穆,孫策是昭,孫權是穆,孫權和他的父親是穆,這不符合慣例。

這不僅是一個儀式問題,也是一個現實的考慮因素。如果兄弟被認定為皇帝,那麼哥哥的兒子也有權繼承王位。具體到孫策,他的兒子孫紹和孫權的幾個兒子也可以繼承王位,這很容易造成內部分裂。因此,無論現行制度還是現實,孫權的做法都沒有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盛世史略 的精彩文章:

豬八戒為什麼一直說要分行李?原來裡面有樣東西對他太重要了
宋代只有岳飛一位英雄?其實還有一位,氣節上不輸岳飛

TAG:盛世史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