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張大千傳世名作《金璧雙輝 巫峽清秋》鑒賞

張大千傳世名作《金璧雙輝 巫峽清秋》鑒賞

張大千 金璧雙輝 巫峽清秋

時光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舊京和平門外五道廟,有一家飯莊——春華樓(有人把春華樓列為京城「八大樓」之一),北平解放前歇業,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但由於當年文人、畫家多會於此,尤其掌柜白永吉與張大千的關係,留下了一段畫界領袖與餐飲界高手交好的佳話。

張大千是聞名海內外的大畫家自不待言,而白永吉的出名則與張大千密不可分。白永吉曾被譽為「北平第一名廚」,張大千到北平必至春華樓,白永吉以掌柜身份為張大千親手烹調。

張大千是一風流才子,錢到手便揮霍凈盡。他在春華樓大宴賓朋,白永吉不但不收費,有時還要向張大千提供零用錢,按張大千常用的話就是「把幾個銅板」。但是他倆絕不是金錢與酒肉的關係,而是對書畫的共同愛好。張大千曾答應每年給白永吉畫一幅長卷,至於中堂、條幅與扇面更是不在話下。

這段時期也是張大千、于非闇他們交往最密切、在北平畫壇最活躍、最熱鬧的一段時期。那時他們還成立了一個「轉轉會」,共有12人,分別是:溥心畬、張大千、齊白石、陳半丁、俞陛雲、陳寶琛、于非闇、周肇祥、溥雪齋、傅增湘、徐鼐霖、成多祿。這個「轉轉會」類似於「藝術沙龍」的組織形式。他們商定在每個星期日舉行活動,由會員輪流做東,聚會時大家賦詩作畫、鑒賞評論,以此促進彼此間在藝術領域的借鑒和提高。特別是在於非闇寫的《南張北溥》一文發表後,引起了畫壇上很大的轟動。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其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巫峽峽長谷深,迂迴曲折,奇峰嵯峨連綿,煙雲氤氳繚繞,景色清幽之極,如一條美不勝收的畫廊。巫峽名勝古迹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此作即為民國時期北平春華樓菜館掌柜、素有「北平第一名廚」的白永吉舊藏。因是畫贈摯友,故極精心。

1936年12月,北方遭災,舊京西郊哀鴻遍地。時有慈善家計畫設粥廠放賬,于非闇為其事奔走,商諸大千先生,兩人即決定舉行畫展義賣成此善舉。《救濟赤貧—張大千、于非闇合作畫展》在京展出三天,「大風堂」門人何海霞、巢章甫等亦出作品參加,展品全部售罄。時著名菜館春華樓掌柜白永吉捐重金以襄善舉,大千先生遂以本幅《巫峽清秋》相贈為報。白永吉有北平第一名廚之稱,大千先生精擅飲食之道,與名廚多有交往。他和京劇泰斗余叔岩愛到春華樓用餐,因白氏廚藝佳,且張羅配菜,所備者他倆無不愜意。故有人以「唱不過余叔岩,畫不過張大千,吃不過白永吉」,合稱他們為「三絕」!並把它們硬湊一起拍照留念,成「三絕圖」。白永吉甚嗜大千先生畫藝,先生慷慨豪氣,贈書畫以酬其好。

1936年夏,先生在蘇州網師園寫成著名的金碧山水《華山雲海圖》長卷寄贈,上題「永吉老兄索仿吾家僧繇沒骨山。追憶當時情狀寫此,請正」。復題「此卷初師僧繇法,既而略加勾勒,遂似李將軍矣。」此卷沒骨重彩,大青大綠,復施勾金,瑰麗無比,正畫家壯歲精絕之作。白氏與他交誼之深由此可見一二。同年底再贈本幅,設色技法相同,也許白永吉對重彩設色作品情有獨鍾。大千先生的沒骨山水畫約出現於三十年代中期。在這類作品上多有題跋,述及畫家的淵源家數,上溯宋代王詵,甚至遠及楊升和張僧繇。惟上述楊、張兩家,有的作品已湮沒,有的尚無公認可信畫跡傳世。故先生所據者自畫史記錄外,尚參考後人所仿臨者,如董其昌的《峒關蒲雪圖》等,復加己意寫成。本幅未有題其淵源所自,但參見畫家1935年的《巫峽清秋》,同年的《華山雲海》及1938年的《黃山雲海》,採用的應為他所稱的「吾家僧繇法」。

《巫峽清秋》是他筆下常見的題材。以他蜀人寫川中三峽名勝之一,自是駕輕就熟。

若與1935年本相比,基本同出一轍,只是主峰的方向相反而已。本幅的構圖較豐富,層次感強,除雲山飄渺、舟過峽山的主景外,局部細節描寫更見繁密精細,如峽中泉涌,與雲水連成一氣;下方山峽樹叢高低排列參差,反襯出主峰的奇兀突出,氣勢雄渾,成全圖的焦點所在。畫中設色之經營極見用心,充份運用礦物顏料色感厚實耀目的特質,令青綠、白粉、金碧相襯,成色彩艷麗、氣派堂皇而富裝飾性的傑作。更難得者乃畫上三題,標題、詞作以及題贈記錄,鈐印位置疏密布局講究,令全幅作品更見完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點書畫 的精彩文章:

雪竹《雪韻銀梢》繪製示範
一橋飛架,絢麗彩虹!

TAG:一點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