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人開始「得渡」的兩個跡象,有一個,就要恭喜你了!

學佛人開始「得渡」的兩個跡象,有一個,就要恭喜你了!

學佛人開始「得渡」的三個跡象,有一個,就要恭喜你了!

探討苦諦的時候,強調的是行苦,只要對行苦有了體認,就能算是對苦諦有了認識。至於苦苦與壞苦,雖說不能否定其重要性,不過,這兩者可以是策勵修行的前提,卻也會牽引出其它的可能性:例如成吉思汗帶兵衝鋒陷陣、秦始皇統一六國,為的就是解決苦苦,事實上,不論是人類或牲畜,無一不想盡辦法要解決的就是苦苦。

第一個跡象:「苦苦」。

對修行者而言,苦苦的確帶來幫助,可是對一般人來說,又何嘗不是竭力思考如何對治;在行苦方面,除了宗教人士或如孔孟等提倡平淡生活、而非追求縱慾享樂的賢者,大多數人都不會碰觸。不過,就宗教界來看,其中真正針對行苦而奮鬥者,嚴格說來只有佛教才會這麼做,其它並不會如此。總結來說,三苦之中,苦苦是全人類都會思考的問題;壞苦,無論是佛教、外道或精神層次較高的人,都會尋求解決之道;真正對行苦下功夫的只有佛教。話說回來,中士道最主要的內容,便是對行苦有透徹的了解並努力,其它倒還是其次,一旦缺乏這一層認識,就很難與佛學搭配;換句話說,若能搭配行苦好好地思惟,一切都能形成佛法的內容。

話雖如此,可是我們對行苦是否真能產生認同感?看書的時候,或許會有這樣的想法,尤其是書里再三地交代,可是事實上,我們很難產生這些體認。一旦闔上書本,不管是利益別人、或利益自己的念頭往往也會隨著闔上書本而消失,例如,我們經常會說要幫助某某人,因為對方很可憐什麼的,但幫的目的是什麼?似乎跟中士道扯不上關聯;又如果說,我們想做些什麼讓自己快樂,追根究底起來,其實又跟廣論所描述的不同,這都在說明,當我們就廣論消文時,雖然可以順利下去,不過,我們的身心還是缺乏認同感,也可以說,我們的五蘊之身、或說是由業跟煩惱所帶來的身體,就是少了這一道力量。

現在雖是如此,倒也沒什麼關係,然而一旦方向確定之後,仍舊得朝這目標努力。論學佛,我們究竟要學的是什麼?還是說只是跟某個道場有些關係?其實取決點全在於行苦這部分。如果沒有導入行苦的觀念,最終只會變成一般的涵養或修養,很難說是修行。因此,從苦的角度出發來看,行苦非常地重要,可惜我們較少有這方面的概念,無論我們做什麼,遇到的問題點,很難想到從行苦出發,反而會認為是其它的原因,即便是想到行苦,也多半會覺得那是遙遠以後的事而擱著。

第二個跡象:「行苦」。

從集諦方面來看,過去談了許多的貪、瞋、痴,事實上,這些又與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煩惱不同。大家都明白,使我們進入輪迴的罪魁禍首是煩惱,而貪、瞋、痴,亦是眾人極力否決的,可是當自己的貪、瞋、痴生起時,卻又反其道而行地保護它,不會將其認為是經典里所講的貪、瞋、痴。由此情況來看,代表的是沒有真正認同經典里的教法。

綜合以上所述,首先,我們不會認為佛陀交代的行苦是苦;其次,也不太認同佛陀所說的集諦:業跟煩惱是禍源,那麼該怎樣做才算修行呢?第一步,多看書本上所撰述的內容,認識行苦才是真正的苦、生起業跟煩惱是真正禍根的心,接著當認知愈來愈強、或說訓練有這種認知之後,就可以說是修行了,而這也是中士道的全部內容。

雖說這裡談的是中士道,可是真正論及道的部分不多,當然我們談苦諦、集諦也是道的一部份,問題是該如何修行、怎麼解決的過程,就鮮少被提及,理由在於這裡所談的是共中士道,而不是真正教導如何修中士道。無論如何,中士道的內容十分重要,過去也曾經提到,佛法的內容不外乎這些,自己要得渡,就得先認同才能往上修;渡他人也是用一樣的方式,如此一來,才算是以佛法來渡眾生。否則,光就布施為例,雖然裡頭也能摻雜佛法的內容,使其成為修行的一種,不過,也可能只會成為一般單純的布施。

話說回來,中士道才是真正佛法的開始,下士道尚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佛法,至於上士道,則是從中士道的內容再擴充,也脫離不了其內涵。若要將中士道歸類,就如同前述所言,假使就自己思惟方向來說的話,能夠照著廣論的內容思惟是件好事,倘若沒有辦法,最起碼也得認識到何謂行苦、煩惱。總歸來說,不管用什麼方式去想,只要每天想一點點,而不僅是照本宣科,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衫小紳士 的精彩文章:

佛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佛說:為了世間的榮耀而布施,乃大罪過!

TAG:青衫小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