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充滿魔幻感的東方「獨角獸」——獬豸

充滿魔幻感的東方「獨角獸」——獬豸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xiè zhì),它形似麒麟,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頭上長著一隻尖尖的角,因而很多與獬豸有關的文物被稱為「獨角獸」。古人認為,獬豸是一種能夠辨別是非曲直的神獸,也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充滿魔幻感的東方「獨角獸」——獬豸

彩繪木獨角獸 西漢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

在甘肅省博物館的二樓《絲綢之路文明》展廳里,有一件古代器物吸引了很多人駐足,它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木獨角獸」。這件「木獨角獸」僅是甘肅省博物館館藏「獨角獸」文物中的一件。據了解,甘肅省博物館還有武威雷台漢墓、武威磨嘴子漢墓、酒泉漢墓等出土的木質、銅質獨角獸多件。由於其造型獨特、充滿魔幻感,引起了很多參觀者的好奇和追捧。甘肅省博物館的「獨角獸」文物在全國各省市展出時,成為出鏡率最高的一件文物。

「獨角獸」文物為何有如此魅力?除了它獨特的外形外,其文化內涵也是值得探究的。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它形似麒麟,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頭上長著一隻尖尖的角。因而,很多與獬豸有關的文物被稱為「獨角獸」。

充滿魔幻感的東方「獨角獸」——獬豸

木獨角獸 西漢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室主任李永平介紹說:「有學者認為,『獨角獸』所模仿的動物應該是犀牛,所以其原型應該來自南亞地區或者非洲北部。『獨角獸』的原型究竟源自東方,還是源自西方,目前在考古文物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獨角獸』在我國古代被賦予了適合東方古代文化的新含義。在我國古代出現於漢晉時期墓葬中的『獨角獸』文物,可能還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古代南亞地區及中國西北地區的交往聯繫有關。近些年,在樓蘭壁畫墓壁畫中也發現了『獨角獸』圖像,這為研究『獨角獸』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

在我國古代,傳說獬豸能辨是非曲直,可識善惡忠奸,故歷來被視為司法正義的標誌。在古籍中,獬豸又寫作解廌、獬廌、解豸,又稱神羊、任法獸等。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的特性進行過概述:「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辨別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凡是世間有人不遵紀守法,胡作非為,見到別人在爭鬥,他會用犀利之角觸那個不正直的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不講理的一方。

充滿魔幻感的東方「獨角獸」——獬豸

彩繪木獨角獸 西漢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

關於獬豸,還流傳著一則寓言故事,蘇軾曾在《艾子雜說》描寫道:「齊宣公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神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里,它能分辨好壞,要是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把他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著感慨道:『如果今天朝廷里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他的食物了。』」艾子所說的話不僅諷刺了當時的官場奸臣、貪官太多,也說明了獬豸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獬豸還與法有著不解之緣,從古代「法」字的結構上就能體現出來。古代的「法」字寫作「灋」(fǎ),《說文解字·廌部》記載:「灋,刑也,刑平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灋」字由「水」「廌」「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廌」代表懲罰不法者,「去」代表堅決除去不平。對於「廌」這種動物,《說文解字·廌部》云:「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省。」學者多認為「廌」就是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公正不阿、公平如水之意。隨著時間的推移,為方便書寫和記憶的需要,「灋」字中的「廌」字被隱去,簡化為「法」。

充滿魔幻感的東方「獨角獸」——獬豸

銅獨角獸 魏晉

酒泉市下河清出土

獬豸作為「法」的化身,從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在古代法官的服飾上。《後漢書·輿服志》中記載:「獬豸,神羊,能辨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講的是,相傳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獬豸冠」寓意執法者鐵面無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明清時,御史等執法者不僅要戴「獬豸冠」,還要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以表明辨善惡,剛正不阿。即使到了現代,也能看到很多法院門口擺放著一隻或兩隻獨角獸雕像,以表示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本文圖片由甘肅省博物館提供)

來源 | 新甘肅客戶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閔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