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HDD到SSD,硬碟新「革命」

從HDD到SSD,硬碟新「革命」

將HDD擠上雲端?三星發起SSD價格革命。

在今年的MWC上,摺疊屏手機成為5G技術之外的另一個亮點,包括三星、華為、柔宇等在內的手機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並成功地引發了社交網路上的熱議。人們對摺疊屏手機的熱衷其來有自,畢竟作為人類7*24小時隨時相伴的「必需品」,消費者總是希望它能變得更便捷一些。

硬碟演進史:更快以及更便宜

事實上,回顧消費電子設備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它的目標消費者們總是希望不斷迭代的電子產品至少能從兩個方面進步:首先,設備本身要更加輕便;其次,需要確保信息的傳輸速度要甚於以往。

人們對電子設備的輕便化有種近乎執拗的追求——世界上首台通用計算機是發佈於1946年的伊尼亞克,這個龐然大物體積大約是2.4m*0.9m*30m,佔地167平方米,總重量約為27噸之巨。隨後,電腦的演進路徑如你所見,隨著技術的發展正變得越來越便攜,眼下的筆記本和平板電腦與70年前的「前輩」相比,顯然是「小巫見大巫」般的存在。這種趨勢在手機的變化歷程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早期大哥大的重量以公斤為單位,但現在的智能手機則幾乎都控制在200克以內。

除了對於輕便有著更高的要求,身處信息時代的消費者也希望信息傳輸的速度能夠更快一些。在上網還需要數據機的時代,打開一張圖片甚至都需要漫長的等待時間,但這種情況現在已經不可能發生。通信技術的不斷迭代大幅提高了上網的速度——在5G時代,一部高清電影的下載將被壓縮到幾秒內便能完成。

編譯太快,都沒時間上廁所」,在知乎平台一個名為「SSD都有什麼缺點呢?」的問題下,一位網友的這個回答獲得了高票點贊。SSD,是「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的英文簡寫,作為一種新硬碟技術,它正在快速攫取傳統機械硬碟的原有市場份額,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讀寫速度相較於傳統硬碟的大幅提升。

硬碟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當時的IBM推出了一款名為IBM 305 RAMAC的機械硬碟(HDD),這個容量僅有5兆的產品卻由50多塊24英寸的碟片組成,這也直接導致它有著不小的體積,足足相當於兩個冰箱的大小。雖然從IBM的首款硬碟面世算起,在隨後的數十年間硬碟的基本運作原理沒有發生變化,但硬碟確實朝著容量越來越大、體積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

但任何技術本身都有著難以逾越的瓶頸,機械硬碟在眼下就遇到了難以再提升性能的瓶頸,這時被稱為SSD的固態硬碟開始虜獲人心。相較HDD,SDD至少在重量上就更符合消費電子產品愈加輕便化的趨勢——一般來說,將固態硬碟與機械硬碟稱重對比後就能發現,固態硬碟比機械硬碟普遍來說要輕接近一半。作為電子設備的主要重量來源之一,硬碟本身重量的下降將使攜帶型設備能夠更加便攜,這一點無論對於製造商或是消費者而言都足夠有吸引力。

除了從技術上讓筆記本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具有變得更輕薄的可能,從而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之外,SDD在讀寫速度方面的突破也讓它積累了不少擁躉。一般而言,固態硬碟的讀取速度普遍能夠達到500Mb/s以上的高速,最直觀的體現便是電腦的開機和載入速度近乎能夠在瞬間完成;與此同時,它的寫入速度也遠超普通機械硬碟,這無疑能夠極大地增強用戶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三星的硬碟革命

實際上,三星在去年底推出的名為860 QVO的全新SSD產品,由於集成了先進的V-NAND和智能TurbroWrite技術,因而提升了順序寫入和隨機讀寫的速度。據悉其順序讀取的速度最高可達550Mb/s,順序寫入的速度同樣高達520Mb/s,這兩項數值保證了硬碟環節的信息傳輸速率。

除了讀寫效率的提升之外,固態硬碟本身更強的抗震耐受力,以及由運行機制不同帶來的更低的功耗和噪音等優勢也讓SSD具備了取代HDD的更大的可能性。事實上,SSD自推出之後,其主機搭載率始終呈現出上揚的態勢——根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此前的一份報告顯示,筆記本電腦中固態硬碟採用率在2016年就已經達到了33%,而這一數值還將在隨後的數年時間內提升至56%的水平,這意味著大多數筆記本電腦都將用SSD來取代HDD的傳統方案。

當然,目前阻礙SSD取得更大市場份額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相對昂貴的價格。相同容量的SSD和HDD之前的成本差距接近六至十倍,這使得消費者不得不面臨兩難抉擇——要想獲得更流暢的體驗,要麼需要支付比以往高得多的成本,要麼就需要通過降低硬碟容量進行交換。最終,不少用戶只能採用SSD HDD的混裝方式完成折衷與平衡。

無論如何,相對高企的價格成為橫亘在SSD與更大市場間的障礙——根據西部數據的預估,SSD和HDD間的成本差距抹平可能還需10年的時間。但一個相對良好的勢頭是,SSD的單位成本確實正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在去年第二季度,固態硬碟的價格出現了相對明顯的回落。

這一趨勢在三星發布860 QVO後得到了深化,作為一個容量達到1TB的固態硬碟,其在國內的最低價格已經到了不足900元的水平,這樣的成本對於追求體驗但又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而言極為友好。尤其考慮到4K視頻以及圖形密集型遊戲等內容越發受到歡迎這一大背景,硬碟的性能本身與用戶使用體驗的關聯變得緊密,這一產品的推出顯然因應了C端正在形成的重要內容消費趨勢。

來自三星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市場的SSD平均容量約為510GB,這意味著固態硬碟TB時代的到來已然不遠。尤其是隨著SSD的單位成本在三星新技術的輔助下開始降低,更高性價比的方式支撐了大容量SSD時代的到來。如果從更長的歷史維度看,用容量的損耗換取SSD的成本可控,這種方式終歸只是權宜之計——所謂的摩爾定律自然會在SSD市場適用,技術的進步遲早會讓硬碟的容量重新回到以往的水平,並以不增加大量成本為前提。至少在這一點上,三星的布局走在了前列。

將HDD擠上雲端?

事實上,如何幫助大多數有著較強成本意識的消費者,無負擔、自信地存儲、共享和傳輸比以往更多的內容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問題,但也構成了整個行業的潛在機會點。

目前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在成本上的差距正在逐漸縮減,這使得除了監控、數據存儲等有巨大數據存儲要求的場景仍然適用HDD之外,SSD在其餘的普通使用場景中開始具備了更強的適用性,畢竟人們對於速度和安全等性能的重視很大程度上能夠抵消價格帶來的影響。況且,類似三星860 QVO這類產品的不斷出現,讓固態硬碟單位成本的降低指日可待。

部分評論者在展望未來時甚至開始樂觀地表示「HDD不會消失,但會被SSD擠上雲端」。雖然「擠上雲端」的這一天還不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到來,但SSD對HDD的排擠效應眼下確實正在上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咪蒙消亡史 嘮氪兒
恆大預計2018年核心凈利潤增90%,超770億元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