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多少人的童年,曾熱愛過一位科幻作家?

多少人的童年,曾熱愛過一位科幻作家?

撰文 | 沈佳音方澍晨

編輯 | 張恆

2019年1月3日,有著38年歷史的老牌雜誌《飛碟探索》宣布休刊。這本雜誌曾與《科幻世界》等雜誌一起,成為很多科幻迷1980年代的最深記憶。(IC 圖)

北京二環內,有一座巨筆造型的大樓,那是新華社新聞大廈。韓松的辦公室,就在這座大樓里。

本刊記者曾經到過他位於新華社新聞大廈15層的辦公室,裡面雜亂無章地堆滿了各種書籍,幾個粉嫩的HelloKitty是其中最明媚的顏色。

除了科幻小說家,韓松還有一個身份是新華社對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

事實上,不止韓松,對很多中國科幻作家而言,寫小說都只是他們的副業。雖然劉慈欣的《三體》賣出了八百多萬冊,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票房也超過了四十億,中國電影史上票房成績僅次於《戰狼》,但對大多數科幻作家來說,仍然處於一個尷尬境地。

「科幻雖然在媒體上炒得很熱,但真正國內的科幻並沒有處於一個繁榮的狀態,市場還很低迷。」接受媒體採訪時,劉慈欣曾如此描述當下科幻的現狀。正因為如此,很多科幻作者,仍然需要一份與科幻無關的主業來生活。

「韓老師特別喜歡鬼」

「夜裡有夜裡的夢,白天有白天的夢。小說就是夢話而已。這些夢話,夜裡說出來像真的,白天講起來像假的。夜裡的,叫烏托邦;白天的,叫烏有譚。」韓松曾如此描述自己的兩種身份,「唯一的差別是,如果夜裡是在記錄虛構,那麼白天則是在記錄真實。」

韓松說,自己在兩個世界裡來回穿梭,並沒有覺得分裂。

事實上,正是科幻,幫助他打通了供他穿越的兩個世界。韓松是讀著科幻小說長大的。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迎來了一波科幻熱潮,《科幻世界》等雜誌成為很多年輕人進入科幻世界的窗口。這其中也包括韓松。

韓松自己也寫了很多小說。1980年代,他在武漢大學讀書,期間也寫了不少科幻作品。1991年,讀法學碩士的他,拿著自己寫的那些科幻小說去新華社應聘,竟然取得面試官的青睞,順利成為一名國家通訊社的記者。

雖然左手寫每一個都必須真實的新聞,右手寫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的科幻,但二者在韓松筆下,卻也並不違和,甚至,韓松的科幻作品中,總是會和現實發生關聯,比如他所寫的《火星照耀美國》。

在這部作品裡,中國於2066年取代美國成為新的超級大國。小說出版時,正值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很多出版社擔心會影響中美關係而不願出版,結果直到2000年這部小說才最終問世。而其中寫到恐怖分子利用飛機撞擊紐約世貿大廈的細節,更是與之後發生的「9·11」相吻合。

2014年,科幻作家韓松在他的辦公桌前。(@視覺中國 圖)

對韓松來說,科幻更像是一個觀察現實世界的切入口,即便是寫新華社的新聞稿,韓松都有自己強烈的個人色彩。「韓老師特別喜歡鬼,還給鬼寫了一本書。」新華社同事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透露,2001年,韓松和同事一起去雲南陸良調查當地的鬧鬼現象,寫了本非虛構作品《鬼的現場調查》。

2008年,中國發生汶川地震,韓松在辦公室里值班時,看到記者從一線發回的報道,死亡人數眼睜睜不斷上升。這場地震給他帶來很大影響。地震後,建築師劉家琨把地震後的建築廢料重新加工,製成再生磚,用於震后重建。而韓松,則把這些新聞,寫進自己的科幻小說《再生磚》里: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後,建築師利用廢墟里的瓦礫、麥秸和死屍製造出新型建築材料,帶動災區重建、經濟復甦,而後來,為了獲得造再生磚的材料,人類竟開始製造災難。

知乎上,有網友針對這篇科幻問過一個問題:如何理解韓松的《再生磚》?這位網友說,自己反覆看了幾遍,「還是無法理解這篇科幻小說」。

「這個工作,能讓你看到聽到很多新鮮的詭秘的傳聞,會發覺現實中有很多的科幻素材,」韓松曾如是談及自己的小說,「當然也有阻礙,就是有些東西寫出來,讀者說看不懂或者說晦澀,因為我很抱歉沒有向讀者交代我的故事背景。」

「就像喝咖啡那麼容易」

知名科幻作家、中國第二位雨果獎得主郝景芳遞過來的名片上,印著的頭銜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一部副主任」。2013年以來,她一直在這裡工作,這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的非營利組織,主要領域是宏觀經濟研究,她和同事們形成的研究報告可以直接遞交國務院。

在此之前,她少為外界所知,直到2017年,她寫的《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對很多寫作者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榮譽,但郝景芳並沒打算在這條道路上走太遠,「我不是全職作者,以後也不會是」。

大部分日子,郝景芳在北京的霧霾中乘坐擁擠的地鐵打卡上班。因為工作關係,她會出現在一些高端會議上,見到不少能改變世界的大人物。

2016年3月中下旬有幾天,郝景芳經常得到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去。

幾百名「大人物」在這裡討論著城鎮化、中國未來五年大趨勢之類宏大話題,他們包括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財政部部長、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等政要,還有摩根大通國際董事長、沃爾沃集團總裁、英菲尼迪全球總裁等商界精英。

這是「2016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常規會議。看著眼前的這些政要精英,郝景芳不禁感慨,對於他們,改變成千上萬人的命運「就像喝咖啡那麼容易」。

郝景芳本科學的是天體物理,2013年取得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學位。這兩段學習經歷,也為她後來的工作和創作做了鋪墊。

博士畢業後,她決定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工作,是因為實習時「覺得這單位的會議好高端,可以見到很多重要學者」,此外還有很多關於兒童發展教育的項目,她希望做相關的事。2017年,郝景芳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我正在做的項目是中國教育和醫療服務質量研究。包括對公平的探討,比如找弱勢群體談他們的困難感,另外也會搜集城市中產對質量的不滿,然後向中央政策層面提供改善的建議。」

郝景芳在北京清河住過一段時間,那裡的學區房價格已經很高,但旁邊還有個棚戶區,遍布小蒼蠅館子和大市場。她有時吃飯時會跟店主聊天,聽他們講著家鄉的孩子、在北京看不起病的艱難。

這些場景在她眼前交替循環。2012年年底,她用三天時間寫了短篇小說《北京摺疊》,隨手發在了一個網路論壇水木社區上。

2017年3月23日晚,科幻作家郝景芳參加博鰲論壇,當年論壇的主題是「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IC 圖)

在那篇小說的設定里,北京由三個空間交替摺疊,不同的人佔據了不同的空間,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著每個48小時周期。第一空間每一次摺疊有24小時的時間,享受著最好的工作與待遇。第二空間每一次摺疊有16個小時,擁有中等的權利與待遇。而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只能靠處理另外兩個階層的垃圾為生。每次只能是一個空間的人在活動,此時另外兩個空間的人進入受控制的睡眠,他們的建築物會被緊緊摺疊藏於地底下。三個空間的居民被禁止相互流動。

……

以上內容節選自Vista看天下APP《號外》第八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惹人厭的蘇明成,其實最可悲
當機器人女友已經成為現實,你想要她是什麼人設?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