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對一些人來說,「只有半個大腦」反而活得更好

對一些人來說,「只有半個大腦」反而活得更好

「大腦是你最重要的器官」——這是大腦告訴你的。

相信很多人,都在網路上見到過這個細思恐極的段子。

那麼問題來了,大腦真的那麼重要嗎?

當然啦,如果完全沒有大腦,人不死也是一具行屍走肉。

但是,在醫學史上,也總有一些奇案挑戰著人類的認知。

2007年,一起刊登在英國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上的病例,就讓世人震驚。

這名法國男子44歲,是一名政府公務員。

當時,他因為左腿有些毛病才去看的醫生。

結果醫生在為其進行大腦CT和核磁共振掃描後,就驚訝地發現,他的腦室內充滿了腦脊液

那些本該正常的腦組織,則因腦脊液的擠壓薄得就像一張紙。

左邊為這名法國男子的大腦,中間黑色部分都是腦脊液;右邊為正常人的大腦

醫生們認為,這名男子的大部分腦組織,在過去的30多年裡已經被腦脊液毀掉了。

病史顯示,他6個月大的時候,就被診斷出患有腦積水(hydrocephalus),並做了分流手術。

一根導流管植入顱腦內,以便排出過多的腦脊液。

到14歲時,這個導流管就已經被取出了。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該男子的顱內才又開始大量堆積腦脊液,將大腦的灰質與白質都擠壓至顱內兩側。

雖然無法計算這名男子丟失了多少腦組織,但主治醫師當時就形容道「他的大腦幾乎不存在」

而更匪夷所思的是,這位「幾乎沒有大腦」的患者,與正常人並無差別。

腦力測試顯示,他的智商為75,和電影人物阿甘差不多。

雖然比普通人低分略低,但還遠不止於被列為智力障礙行列。

而且他的生活過得也很美滿,幾乎沒有受影響。

事實上,他早已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而且還是一位政府公務人員。

這一案例,就算是時隔十幾年的現在提起,依然困擾著科學家。

而在這位「無腦」公務員之前,還曾報道過另一起「高智商無腦人」的案例。

1980年12月,英國的謝菲爾德大學神經學教授約翰·羅伯(John Lorber)在《Science》上就講述了這麼一個案例。

謝菲爾德大學的校醫發現,一名數學系學生的頭比正常人略大。

於是,他便被介紹到羅伯教授那裡,並做了進一步檢查。

因為囟門未閉合,患有腦積水的嬰兒頭會因擠壓變大

正常人的大腦皮層有4.5厘米厚,並通過基底核與脊髓相連。

而在這位男子的大腦里,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腦組織覆蓋在脊柱的頂端。

和開頭案例類似,他也患有腦積水,顱腔內充滿了腦脊液。

但不同的是,這是一位數學系高材生,智力測試得分高達126。他的生活何止正常,還獲得了一流大學的數學學位。

當時,羅伯教授的論文就用了這麼一個標題「Is Your Brain Really Necessary?」

但因為病情屬於個人隱私,這兩個案例都沒有透露患者的信息。

智商126數學高材生的大腦CT掃描

人類大腦中有1000億個神經元。

通過把電信化轉化成化學神經遞質,腦細胞之間可以實現信息交流並建立起了無數複雜的連接。

但是大腦並不完全與固定的神經迴路「硬接線」。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人類大腦並非不可改變。反而,它能進行自我調節、變更分區功能或結構等以滿足現下需求。

這也是老生常談的神經可塑性,以上兩個就是有力的證明。

事實上,上訴腦積水案例,不同於急性的腦損傷。

例如中風的瞬間,大腦區域的供血會被切斷,腦細胞很快死亡。

但前面兩個案例,屬於慢性腦積水,多年來病人都與腦積水和諧共處並未見發病的跡象。

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大腦受損的時間是相對漫長的。

而其他健康的大腦組織,則能夠慢慢適應,並找到補償受損腦組織的辦法。

只是,就連是最頂尖的神經學家也難以說清道明人類大腦具體是如何實現這一壯舉的。

「半腦人」

如果說上述案例都屬於奇蹟範疇,那麼那些只有半個大腦的人就顯得稀鬆平常了。

他們遍布著全球,能正常生活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因為在頑固的癲癇治療中,有一項外科手術叫大腦半球切除(hemispherectomy)。

所謂大腦半球移除,在解剖學意義上就是字面意思切除整個腦半球,並切斷胼胝體(鏈接兩個大腦半球的纖維束)。

之後,半個顱腔會被空放在那裡,通常一天之內腦脊髓液會流進去充滿這個腔體。

有的癲癇病人,由於先天發育或後天等原因,導致一側大腦半球失去正常的功能,並形成癲癇灶。

而由於癲癇的頻繁發作,患者的健側腦功能也會不停地受損。

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病人的病變部位會繼續擴散。

最後,連帶本來健康的部分也會開始惡化,癲癇愈演愈烈最後死亡。

儘管癲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與控制,但仍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癲癇患者對藥物無效

有的癲癇患者,一天24小時就能癲癇發作數十次乃至上百次,嚴重地影響生活和正常發育。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才會考慮對這些難治的癲癇患者進行腦半球切除手術。

切開人類的顱骨,然後取出半個大腦,這一想法看起來很瘋狂。

但是,對這部分病人來說,只剩半個大腦可能比擁有完整大腦要好。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外科醫生已經做了無數次這樣的手術。

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手術在當今的已經有70%至90%的成功率。

不但癲癇得到控制,患者的性格和記憶等也不會有明顯的影響。

在手術後,健康的腦半球可以更好地發育,腦功能也會持續改善。

如果一個人受到大腦損傷,健康的部分有時可接管受損部分的功能——甚至是大腦另外半球的區域。

弗雷德里希·高爾茨(Friedrich Goltz)

1888年,一個叫弗雷德里希·高爾茨(Friedrich Goltz)的生理學家,就率先給一條狗做了這個手術。

這是歷史上首例大腦半球移除手術,而且沒有危及到這條狗的生命健康。

而最早對人類下手的,是1923年一個叫沃爾特·丹迪 (Walter Dandy )的神經外科醫生。

當時一名男子患了腦膠質瘤,丹迪醫生便為其切除了一側顱腔小腦幕上所有解剖結構。

在手術後,他獲得了三年的健康之後,還是因癌症複發去世。

沃爾特·丹迪 (Walter Dandy )被認為是神經外科的創始人之一

到1938年,加拿大人肯尼斯·麥肯錫首次通過切除大腦右半球,治癒了一位16歲女孩的癲癇症。

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醫生用該手術治療頑固癲癇病取得較好效果。

而由於併發症的出現(如顆粒性室管膜炎、含鐵血黃素沉著症、腦積水等),之後醫生也對大腦半球切除術做了各種改良。

改良後的手術,不但降低了遠期併發症的死亡率和發生率,還能保持大腦半球切除術的效果。

到現在,改良後的大腦半球切除手術很常見。

而接受了手術的病人,也成為了研究神經可塑性的絕佳模型。

不過,這種外科手術只能是治療癲癇的最後方案。

在手術後,患者需要經系統的康復訓練,以恢復大腦原有的功能。

而在手術前,也得在醫生非常嚴格的評估下開展,需要綜合眾多因素的影響。

一般來說,患者年齡越小大腦恢復效果越好,已知進行該手術最小的患者只有3個月大。

兒童時期神經元突觸網路的活動增強,使這階段大腦具有更高的可塑性。

進行大腦半球切除術,不但可以控制癲癇發作,還能防止大腦因癲癇導致的發育遲滯。

在TED的一期演講中,蓋里·馬森博士(Dr.Gary Mathern)就講了一個半腦男孩威廉的故事。

他在一歲時,就接受了腦半球切除手術,當時他的體重只有9.09公斤。

在這之前,他就被診斷出腦皮質發育異常。

嚴重的時候,一天下來威廉癲癇與痙攣發作能達40多次。

儘管無法訴說,但威廉痛苦的反應依然讓父母揪心。

而醫生給威廉用過許多種控制癲癇的藥物,也都宣布無效。

經歷了9小時手術後的半腦男孩威廉

經過一番掙扎後,父母接受醫生的建議,進行最後的腦半球切除手術。

手術後,他的癲癇就未曾複發過。

雖然雙腿有些不利索,但經過不斷練習威廉已經健康長大,能打籃球,能玩遊戲等。

他在學習方便的表業也不錯,智商能達90分,成績也能趕上普通同學。

反正,從各方面看來他都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正常人——除了腦袋裡,缺了半個大腦。

四年級的威廉正在打籃球

現在在世界範圍內,仍有許多「半腦人」混在人群中。

他們之中有律師、醫生、家庭主婦、教師,甚至還有長跑運動員。

看來,大腦確實是個好東西。

儘管不能擁有一個完整的大腦,但擁有有半個大腦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好。

*參考資料

Lionel Feuillet,Henry Dufour,Jean Pelletier.Brain of a white-collar worker.The Lancet.2007

Lewin, R. Is your brain really necessary? Science.1980

Sean M. Lew.Hemisphe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eizures: a review.Transl Pediatr.2014

杜秀玉.大腦半球切除術後腦可塑性的研究進展.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誌.2017

Michael Rubino.The boy with half a brain.Indianapolis.2015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非正常拍攝紀錄片,一人單挑世界各地的街頭犯罪
當德式硬核遇上「屎尿橫流」,最先進的馬桶竟成最坑爹發明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