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什麼導致蔡鍔與袁世凱決裂的呢?

是什麼導致蔡鍔與袁世凱決裂的呢?

1913年7月31日,袁世凱發布命令,要求國民黨在三天之內將黃興、陳其美、柏文蔚、李烈鈞、陳炯明等除名。8月1日,國民黨議員伍持漢以「勾結亂黨,謀叛民國」的罪名在天津被捕,並於19日被殺害,成為民國議員被殺第一人。8月10日,袁世凱下令通緝參議員居正、胡秉柯,眾議員楊時傑、田桐、白逾桓、劉英等。27日,袁世凱又下令逮捕眾議員褚輔成、常恆芳、劉恩格,參議員丁象謙、趙世銓、朱念祖、張我華、高陽藻等八人。這些都還只是袁世凱強令解散國民黨、宣布國民黨為非法、取消國民黨籍議員資格、進而解散國會的先聲。對於這種種變故,梁啟超也無可奈何。雖然他與熊希齡、汪大燮、張謇等人組成了第一流人才內閣,也希望藉此機會有一番作為,但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真正的權力都在袁世凱的手裡。這時的梁啟超對袁世凱已經是失望多於希望,只是有時不免還心存一點幻想,或者說還有一點不甘心,不甘心中國的前途乃至自己的前途都葬送在袁世凱手裡。1914年2月20日,他辭去司法總長一職,同時被任命為幣制局局長,12月27日,他又辭去了幣制局局長一職。於是,他與袁世凱分手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圖:袁世凱

此時的蔡鍔已經來到北京。梁啟超是很看重蔡鍔的,1913年6月間,他曾經向袁世凱推薦過蔡鍔,希望由蔡鍔出任內閣總理一職。但袁世凱並沒把蔡鍔當成自己人, 而且對他在二次革命期間以為南北雙方所為均有未當之處、並希望政府反省的言論耿耿於懷。雖然蔡鍔以為可以有一番作為,實際上,袁世凱對他「防之者備至」,最初是用籠絡群雄的手腕,以金錢、高位拉攏他,不過想以「美爵老其志,使不為己患足矣」。然而,蔡鍔一一謝絕之,每月只領幾十元的參政月俸。袁世凱無奈,又將一個經界局督辦的文職閑差授予他。當時有人對他說:「君本軍人,而必任以不相謀之經界事務,中央之意可知矣。」

圖:蔡鍔

其實,蔡鍔離開雲南的直接原因,倒是和唐繼堯有一些關係。二次革命後,雲貴之間再次發生矛盾,唐繼堯的滇軍不得不離開貴州,回師雲南。為了安排唐繼堯的出路,蔡鍔主動提出辭去雲南都督一職,並推薦唐繼堯繼任。10月9日,他以養病為由, 來到北京。這段時間,蔡鍔在北京所任均為「閑職」,沒有任何作為,但他對袁世凱還是儘力維護的,直到1915年8月14日楊度等人發起成立籌安會,鼓吹帝制,才促成了他與袁世凱的分裂。

( 解璽璋:《梁啟超傳》,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年版 )

作者簡介:解璽璋,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讓清朝認識到裹腳是一項陋習,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
清末立憲:來的太遲了!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