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東西竟然都能當錢花,歷史上的實物貨幣

這些東西竟然都能當錢花,歷史上的實物貨幣

微信,支付寶等數字金融技術的發展,使得現代人在生活中越來越少接觸到紙幣,大至千百億的大額交易使用銀行轉賬,小至每天出門買菜的樓下大媽,出門兜里不裝一分錢,只用微信支付,順便領領紅包。真是一機在手,天下任我走。種種現象讓人不由得猜想:也許哪天紙幣就消失了呢。

紙幣的發展其實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並不是大自然中天生的產物。

歷史上第一張紙幣是宋代的「交子」,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紙幣。北宋1023年出現於成都。發明「交子」的人真的是非常的聰明,免去了人們購買昂貴東西時搬運貨幣的麻煩。試想要是買點吃食,拎上一串銅錢出門了,要是買一座宅院呢,不得僱人挑上幾擔啊,或許還得幾輛大車來裝呢。現在好了,幾張紙往懷裡一揣就可以啦。

「交子」之前,人們用於交易的貨幣主要是鑄幣或金銀。而再往前則是實物貨幣,歷史上出現的用作交換的等價物,大概有這麼幾種:

1、豬,牛,羊皮,陶罐……

原始社會的最開始人們物質非常少,並沒有交換的需求,打的獵物連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飽,哪裡還有其他的想法。

隨著工具的使用,技術的提高,人們學會了種植及各種手工藝,漸漸地也就有了交換的需求。

某人擅長打獵,天天打回野物,可連續吃了一星期兔子了,總覺得發膩,看見別人家的小米粥怎麼就那麼香呢,於是就用一隻兔子換回了一瓦罐小米。換了小米的人家又用幾石小米換回一頭豬。而會做陶罐的人會用自己做的陶罐,換回需要的米,肉等等。於是豬,牛,兔子,陶罐都成為了當時的貨幣。

新石器時期的半坡文化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作為殉葬品的陶罐。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了大量的豬頭骸骨。這些都說明豬和陶器曾擔當過貨幣的職能。

春秋時期,秦國有位很有才能的大夫,輔佐秦穆公「重施與民」,鑄就了秦國春秋五霸的地位,為秦朝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百里奚本來是一個奴隸,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回來的。由此人們常說「百里奚,五張羊皮」。

總的來說,當時作為貨幣的實物五花八門,有什麼用什麼。

2、貝殼

用身邊的日常用品作為貨幣的實物擔當,固然比較方便,但很快暴露出了自身的缺陷:穀物容易腐爛,陶罐容易破碎,牛、豬等牲畜又太大不容易分開。

價值的衡量也沒有固定的標準,有人覺得自己的陶罐值兩張羊皮,而想養羊的人卻偏偏想給一張,於是就引發了各種口角爭執。

漸漸地,有個聰明人想了個辦法:他偶然從海邊發現了幾個美麗的貝殼,覺得這真是好東西,漂亮,體積小便於計數,易攜帶,不易損壞。於是更多人發現了用貝殼作為貨幣等價物的好處,在長期的商品交換過程中得以使用。

夏、商等遺址在考古中多次出土了大量的海貝。我國現代漢字帶有「貝」字旁的,也大多與財富有關,如「貪,貴,財」等等。

3、絲綢

西周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匹馬束絲」的故事,也就是用一匹馬,一束絲替五名奴隸贖身。

唐朝曾明文規定「民間買賣錢帛兼行」,「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而布帛為本。錢刀是末」。尤其是價值大的貨物,必須用絹帛支付。百姓官員之間禮尚往來,絲綢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嫁女之時若沒有幾十匹絲綢做壓箱底的嫁妝,簡直無法見人。

絲綢的價值更是約定俗成,極為穩定,「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絲綢1匹=銀幣10文=銅幣460文」。

宋《冊府元龜》卷五百五俸祿篇記載:東漢殤帝「延平元年……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疋。九卿十五疋。武官太尉大將軍各六十疋。執金吾諸校尉各三十疋。武官倍文官也」。這段文字說明,古代官員的職位高低可以用布帛衡量,絲綢在古代與貨幣等同。

南北朝時,官員發工資也是,一份帛,一份絲綢,一份錢。

漢代,張騫開拓的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的商旅的行囊中更是少不了絲綢的身影。人們用絲綢換回了「黃瓜,石榴,辣椒」等農作物,以及西域的種種特產。

究其原因,絲綢技術的普及使得人們家家能織造,更能辨別好壞,了解它的價值,這就具備了作為等價交換物的基本特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當年橫死鬼,今朝武聖人:關羽的通天之路
越美的女人越會騙人?張學良說她「聰明極了」,也「混蛋透了」!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