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俗語:「窮不走難,富不去敗」有何含義?老實人值得一看

俗語:「窮不走難,富不去敗」有何含義?老實人值得一看

民間俗語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種,它在古人的手裡,經歷了歷史的流傳,傳承至今,蘊含著生活的智慧。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具體形態的便屬於物質文化遺產,後者則指一些傳統民風民俗,例如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禮儀,現在時常聽身邊的老人們談起的俗語也是其中的一種。

與詩歌之類的「雅文學」不同,俗語的特點就在於「俗」,難登大雅之堂,它本來是源於民間群眾的生活經驗總結。因此,俗語中難免包含有穢言之詞,也會在後代的口頭相傳中慘遭淘汰。而這些延續至今的口頭俗語,說的上是精華了,作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富含著生活的哲理,朗朗上口,不論是理解與記憶,都十分便捷,「窮不走難,富不去敗」就是眾多優秀俗語的其中一句。

有很多人可能一看到這句話時,都不知如何理解才好。不妨這樣來理解它的意思:雖身處貧困境地,但不可盲目冒風險,儘管家庭富裕,不能安於現狀。這是什麼原因?俗語傳自古人之手,且看古代先人對它的解釋。

表面上看來,當今貧富差距的縮小,城鄉的逐漸融合,好像表明了日益增強的生活質量,老百姓的生活能得到基本保障與滿足。從宏觀上來看,或許如此,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國所有人都達到了小康生活,某些過於偏遠的山村仍然鬧饑荒,糧食充足,就已經是他們最大的夢想。

但是我們不能因貧困而產生罪惡,而是堅守本分。一時貧窮的人,可能還抱有一絲希望,心存善念;然而長期貧困之人,需要時刻擔心下一秒是否能吃飽飯,生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導致內心絕望,人在這時極有可能產生報復之心。人非聖賢,或許都有過不好的念頭,但一般能被理性控制住。身陷絕境的人,一無所有,從要求滿足吃穿,最後演變為自私甚至更嚴重的人性缺陷。

生活所迫,他們時常想要尋求一些迅速的發家致富途徑,而世上本無天上掉餡餅之事,最終往往觸碰到法律的底線,成為法網之魚,害人又害己,實屬不該。「窮不走難」正是在忠告世人,即是生活貧苦,也不該為一己之私而傷害他人,需要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選擇正確道路。

快速發家致富是不可能的,經過自身長期的努力才能豐衣足食。相比於普通事物,錢財更能引發人類犯罪。時刻保持警醒,非正當途徑不選,家徒四壁並無罪,只怕為追求金錢而犯罪。

這樣一來,理解「富不去敗」就更加容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人家最忌鋪張浪費。因為家族富裕,所以要更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金山銀山總有被揮霍完的一天,只有保持節儉,才能守住家產。

習慣成自然,大手大腳慣了,自身就很難改變,最後覆水難收之時,腸子也要悔青。即便是萬貫家財,也能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花錢如流水,使人後悔莫及。抵制「飽暖思淫慾」,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這句簡單的俗語,對於個人、家庭、國家,都可以有獨特的啟示作用,無論貧困富裕,都應堅持一定的底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解文化 的精彩文章:

晚清貴族家庭的家訓,年輕人不要碰這四個東西,沾上一個就毀了
老農犁出「金佛爺」,兒子說漏了嘴,最後被縣太爺威逼利誘給買了

TAG:趣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