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人要放棄四個執著

學佛人要放棄四個執著

學佛人要放棄四個執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有個禪師在樹林裡面精進的念佛,他一直念很精進,一天幾乎念到二十個小時,除了偶爾出去買個東西以外,因為要吃啊,料理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其它的時間他都在那邊念佛。這樣子精進的念了十八年,但是他一直覺得沒有成就。他當初選那個地方在一片樹林裡面,樹林的當中有一群菩提樹,圍成一個圓圈,他就這樣鑽進去裡面坐,他認為這是最好的地方,最幽靜沒有任何的干擾,所以他一直在那邊念佛,這樣精進的念了十八年。

在這十八年當中,他的心一直有一個目標:我一直念南無佛、南無佛,佛應該要出現來給我看,可是十八年佛都沒有出現。這是每一個學佛人都要注意,每一個修行人都要注意,你不要有目標性,有目標是不對的。學佛人要放棄四個執著,目標性的執著是絕對不能成就的。

第一個對此生的執著,我們對這一輩子的執著或者對我們這個色身的執著,這個執著你一定會墮落三塗,三惡道,執著於此生一定墮落三惡道。

第二個執著於此世,這個世間的執著,對這個世間的執著,那麼你一定三界六道輪迴。

第三個執著於實質性。這個東西確實有的,它都是現實存在的,你認為它有實質意義的,有那個實質性的,對它的實質性有執著的,那麼你修行就不能成就。

第四個你有目的性、計劃性的執著,這是修行人最大的毛病。我修行以後我要證什麼果、得什麼成就,我要達到什麼,開悟啦、得智慧啦、明心見性啦、往生凈土啦,要想得到這些個目的,執著這些目的的人,一切修行都白費了。

我們這樣講,你會不會覺得那我修行是要幹什麼?那我修行的目的就是沒有目標可以不可以?沒有目標也是一種目的性的執著,因為你執著於沒有目標,不要說我沒有目標就可以啦,也不對啊。

我們這叫雙舉雙破,不能執著於有目標,也不能執著於沒有目標。有目標和沒有目標都不對、都不能成就。那這當中你要自己去了解,所以我們常告訴各位,我們要發起菩提心,然後心在菩提道上永不退轉就好了,其它我們不講了。有沒有跟你講目的?沒有。所以說,但問行因、不問結果。你只要種因就好,你不要管結果。因為佛法講因果,什麼因一定得什麼果。你去管果乾什麼?只要有因就一定有果。你再反過來一定要執著那個果要怎麼樣、怎麼樣,那你就錯了,絕對錯了,你修行想要得到那最殊勝的果絕對得不到。

那麼這個人,他在那邊精進了十八年不得成就,到第十八年的時候他恐慌了,他想一想我已經念了十八年,我這一輩還有幾個十八年。所以這種認真不叫真修行,那叫什麼?叫業力。他有沒有修到呢?有,他修到的是福報,他修到了一大堆福報,他自己不知道。他那十八年每天二十個小時累積下來的福報你看有多少?但是他因為有一個貪慾,貪慾就執著,所以那個福報不能轉為功德。

所以他到第十八年的時候,他越想越不對。我這個方法沒錯啊,我師父教的,經典也這麼講啊,那麼之所以不能成就,會不會這個地方有問題啊?風水不好啊,方位不對呀,這裡大概陰氣太重啊,想了一大堆了,到最後越想越不對,有一天他就把心一橫,不修了,出去了。換個別的地方去修,你看在那地方精進了十八年放下去了。他福報是大,但他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結界重要的地方在這裡,一個地方要定死,時間要定點,然後定量,功課量確定下來。在一個地方,一個時間做一定量的功課,那個力量很大。他就這樣子,那麼大的能量但他自己沒有發現,他走了。走了以後那片樹林會放光,有一股很強的攝受力,但是就是因為他有那麼一點執著,他不能成就。

當時有一個乞丐,經過那個那個森林,他走到那邊覺得森林裡面好像一直在叫他、叫他要進去,他就很不情願的走進去了,走進去看到樹林圍成一個圈放光。他很詫異,然後就往那個地方走,越接近好像裡面有聲音一直在叫他,叫他進來。他也覺得莫名其妙,這裡怎麼有人認識我?他就鑽進去了。

他鑽的地方正巧就是那個修行人出來的地方,鑽進去以后里面聲音很洪亮,他注意聽,有一個地方一直發出南無佛、南無佛的聲音。他就覺得怎麼這個樣子?那個位置看起來很舒服,他就在那裡坐下去。正巧他所坐的地方就是那個修行人每天坐的地方。這麼一坐下去他南無佛、南無佛念不到五分鐘,他開悟了,證阿羅漢去了。

為什麼一個乞丐會撿到這樣的便宜?他的心是隨順的,他在這裡沒有刻意的目標,所以那種福報的能量會整個貫注在他身上。因為乞丐去跟人家化緣的時候,他只能接受,他不能夠有其它的表示。他能說先生你那一塊太少了,要十塊才可以?或者對不起現在物價上漲了,請你布施十塊錢,能不能這樣講?不行。那萬一有一個不小心丟個五百塊給他,他會說先生你丟錯了,五百塊拿回去,丟十塊就好?不會。所以人家給他的,不管多或少,有或沒有,他只有一句話,謝謝!是不是?

因為他這樣接受慣了,他已經放下他的身段,全部放下了。所以當那個境界來的時候很自然誘引他。而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出家人每一個都叫什麼?比丘,是不是乞士的意思?你看看,這就是佛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接納理論。你只能接受,不能有別的意見。所以恆順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接納理論。所以一個修行人發心想要了生脫死,他對於一切眾生只有接受,沒有其它的意見。不管眾生對你如何的橫逆,如何的無理取鬧,你也只能接受,比丘的真意就在這個地方。

擷自《六十華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十大願王的重點就在恆順上面
「方」能窮盡又有規範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