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從《永遇樂》中解讀易安的離情凄苦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是我國文學史上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善詞。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的家庭。父親李格是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早年居汴京,詞中多表達閨中情趣,語言清麗。南渡後,夫趙明誠身亡,孤身一人漂泊於兵荒馬亂之中,後居臨安,此時詞風趨向凄楚憂鬱。詞論強調「詞別是一家」,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永遇樂》這首詞在易安的全部詞中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在這首詞中,她將個人的悲慘遭遇,置於北宋滅亡,世道變更的大背景中,從而具有了時代社會意義。同時,她的藝術風格更趨成熟,是晚年風格的代表作。

這首詞寫於易安南渡之後,想要了解這首詞的內在情感,我們首先要了解易安孤苦的一生,她的一生我們可以分為南渡前和南渡後兩部分來講。南渡前,因為出生在書香世家的原因,她從小便熟誦詩詞,工詩善詞,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風景俊秀的故鄉歷城度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在東京時,她常常劃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閑暇時也會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忌",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熏染。十八歲時,李清照與當朝右丞相之子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生活過得十分愜意。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這段時間,我想應是她晚年時最留戀的時光了吧。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政黨鬥爭愈發嚴重,夫妻二人隔江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這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打擊。之後不久,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縋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寫下《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心情鬱郁,後死於上任湖州知事途中。之後李清照和張汝舟還有一段短暫的不幸的婚姻,婚後發現張汝舟只是貪圖自己的萬貫家財,毫無情意可言,便草草結束。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這首詞便是易安居於臨安時所作,當時金兵南下、浙中大亂。劉辰翁曾說「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以後「每聞此曲,輒不自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詞對經歷過宋朝亡國之痛的詞人有著相當大的感染力。

上闕寫眼前元夕,先從傍晚的夜色寫起,之後發出「人在何處?」的疑問,這裡的「人」是作者自指,用法和「人比黃花瘦」類似。其實這裡的「在何處」是詞人對北宋滅亡,孤身漂泊的感慨,為下文做了鋪墊。「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是真實描述,易安將愁緒都蘊含在「次第豈無風雨」中了。下闋將往日青春時的歡歌笑語和如今的蒼老憔悴做了鮮明對比。「風鬟霜鬢」不僅是風霜盡歷,還暗示了自己蓬頭垢面雙目無神的老態。「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語言平淡,讀起來,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傷。不禁感嘆道: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吶。

只是可惜了易安這樣的才女,飽讀詩書,卻只能用來在亂世中發出低微的呻吟,寫來實在是感嘆。誦李易安《永遇樂》,真真是為之涕下啊。

本次推送就到這裡啦,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感謝觀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武媚娘是怎麼變成武皇后的?原來她的出身也不簡單
李鴻章於大清是中興名臣,於國家是賣國罪人,於歷史是改革偉人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