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如今,黎巴嫩電影似乎比較熱火。去年有《迦百農》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前年有《羞辱》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兩部片子先後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一個可稱彈丸之地的小國,連續兩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也算不簡單了。上周聊了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迦百農》,今天就聊聊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羞辱》。

依我的看法,《羞辱》植根於黎巴嫩現實生活,以一件小事深刻剖析黎巴嫩所面臨的民族、宗教矛盾和人性的弱點,比《迦百農》要好得多。在劇情結構、人物塑造和導演把握上,前者也明顯優於後者。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托尼是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名汽車修理工,是一名基督徒。他的妻子快要生孩子了。兩夫妻擁有一套雖然不大但卻設施齊全的公寓,還開著一輛寶馬轎車,過著快樂的小康生活。可這種快樂馬上被一件小事打破了。托尼家陽台上的水流到了樓下施工的包工頭亞希爾身上。亞希爾二話沒說,就讓工人把陽台的下水道修好了。可托尼並不認可,拿起榔頭砸爛了剛修好的下水道。憤怒的亞希爾罵托尼是混蛋。

考慮到亞希爾的巴勒斯坦難民身份,為了不影響工程的施工,老闆硬拖著亞希爾去道歉。看到托尼汽車修理廠的電視上播放著辱罵巴勒斯坦人的演講,亞希爾沉默了。依舊余怒未消的托尼對他說:「你們就是一個混蛋民族,否則你就會道歉。這個壞名聲是你們應得的,就像猶太人說的一樣,巴勒斯坦人從來不會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聽著這些帶有侮辱性的話語,亞希爾扭頭就走。此時,托尼又說:「如果沙龍從開始就消滅你們該多好!」憤怒到極點的亞希爾實在無法忍耐,一拳打斷了托尼兩根肋骨。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被打傷的托尼將亞希爾告上了法院。在法庭上,法官問道,為什麼去道歉的亞希爾會拔出拳頭打人?中間發生了什麼?兩人卻都緘口不言。於是,法官以證據不足判定亞希爾無罪釋放。憤怒的托尼又咒罵法官受賄。當晚,托尼在搬動一個沉重的汽車電瓶時,斷裂的肋骨刺穿了肺部,造成氣胸,昏倒在地。托尼的妻子因為用力拖動丈夫而早產。兩人都被送往醫院搶救。早產的嬰兒則在醫院的保溫箱里生死未卜。

事件的激化使案件的上訴成為熱點。著名律師瓦伊迪免費為托尼出庭,而他的女兒納丁則為亞希爾辯護。雙方的辯論逐漸從一件小小的羞辱事件升級為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抗爭。媒體更是推波助瀾,引發一場針對巴勒斯坦難民的輿論危機。法院外,遊行示威和暴力衝突一觸即發。火藥桶一般的局勢令所有人始料未及,不僅考驗著雙方當事人和律師的智慧,也考驗著上訴法院法官的智慧。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在這部電影中,有3個關鍵詞,那就是羞辱、法律、輿論。第一個關鍵詞無疑應該是電影的片名:羞辱。羞辱雖然不構成犯罪,但對人的精神傷害卻並不比身體傷害要輕。整個事件的起因源於托尼的一番帶有侮辱性的話語,亞希爾顯然無法忍受對他的民族的侮辱,於是一拳打了過去。誰都沒有想到的是,一句侮辱的話語,最後差一點引發兩個民族的流血衝突。這裡一方面有著黎巴嫩特定的複雜因素,這個600多萬人的小國家居然有著七八個宗教,教派之間關係極其複雜,另一方面又夾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歷史上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恩怨關係。一點小事釀成社會動亂,深刻揭示了黎巴嫩這個中東「火藥桶」的獨特性質。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羞辱,又是對人的忍耐力的考驗。孔老夫子早就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在我們的社會中,常常有人因為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拔刀相見,釀成慘劇。雙方當事人事後都會悔之不及。如何應對羞辱,如何控制情緒,如何化解仇恨,實在是一門莫大的學問。《羞辱》通過這樣一個故事,闡釋了現代社會人際關係中應該遵循的深刻哲理: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羞辱他人,也就是羞辱了自己。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二個關鍵詞是法律。影片中有很多法庭辯論的場面,劇情在法庭上一次次反轉、深入,煞是好看。影片中,托尼多次強調,他只要一個道歉。托尼和亞希爾都沒有想到,上了法庭之後,雙方不願被旁人知道的隱私都被對方律師揭露了出來。亞希爾對律師說:「您不該這樣做,進入他人的私人世界,再將它呈現於公共場所,不能這樣做。」律師回答:「那你想怎麼做呢?如果他們攻擊我們,我們就攻擊他們。」這是典型的律師思維方式。這種方式讓律師變得好鬥,變得上綱上線,讓案件變得越來越複雜,讓當事人變得越來越對立。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事例。所以,打官司實在不是解決糾紛最好的辦法。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三個關鍵詞是輿論。這裡說的輿論包括法庭內旁聽群眾的情緒、媒體的報道以及隨後引發的社會輿論。法庭內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尖銳對立,恰恰是社會現實的縮影。「你是猶太復國主義的走狗!」這聲尖銳的叫罵,顯然反映了巴勒斯坦難民對這個案件和這個律師的態度,而這種激烈的態度又激發了黎巴嫩人的強烈反感。這種情緒經過媒體的渲染,點燃了黎巴嫩社會矛盾的怒火。托尼和亞希爾,瓦伊迪和納丁,都被輿論所裹挾,已經無法左右局勢的走向。這就是現代社會的殘酷現實。輿論一旦被激發,就很難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像影片里說的,即便總統也不行。所以,認識輿論的力量和危害,防患於未然,實在很有必要。美國的法庭不準記者錄像拍照,不是沒有道理的。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從這3個關鍵詞里,我們看到了黎巴嫩電影《羞辱》帶給我們的啟示:對羞辱,要學會化解,而不是對抗,更不要被他人利用。我很佩服影片的結論,亞希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托尼的汽車廠門前,也就是他揍托尼的地方,用托尼的方式,羞辱了他,罵黎巴嫩基督徒是一群「被寵壞的孩子」,激怒托尼打了他一拳,然後說出了那句「對不起」。真精妙,以羞辱的方式對待羞辱,一報還一報,終於扯平了。

《羞辱》解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